谢砚书倏然嗤笑一声,语气中是他自己都险些忽视的轻蔑。
翠灵亭下,琴音萦绕,环佩铃响,女子坐于玉凳之上,竹根青的罗裙迤逦垂地,腰佩白玉,素白的内衬显得人比花娇,美人头上春色几许,金钗步摇划出一道彩光,那人面容粉唇黛眉,肤若凝脂,在瞧见谢砚书的身影后,美目绽光。
“臣当年早已与公主说清楚了......”谢砚书的衣袍被破碎的玉石划出一道缺口。
青光下洒,泼出一道流光溢彩,红梅树下正端立着一位绯袍青年。
“谢砚书,你离本宫这么远是担心本宫会吃了你吗?”萧长歌难得一见谢砚书,可他竟一直杵在亭子之外。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嘣”的一声,玉石应声而碎,清冽的响声在雪地中显得尤为突兀。
冬日暖阳难得散出一阵阵暖意,任凭其洒落在绯袍青年的肩头。
“谢砚书,你是不是还喜欢薛予宁?”
而在谢砚书的对面正坐着当今陛下最宠爱的公主——玉华公主萧长歌。
萧长歌怒气中烧,当年她早就听说谢砚书同那将军府的薛予宁交往颇深。
萧长歌是明安朝最受宠的公主,不然父皇又怎会恩准她私下能在宫中召见谢砚书?
即便是同谢砚书争吵,但只要能同他多说上几句话她也是愿意的。
萧长歌只当他是推拒之言,仍是找着机会便缠着他,可谢砚书仍是正眼也不愿不看她一眼。
薛予宁一展笑颜,眉梢带笑:“正是当年那位向谢砚书表心意的玉华公主呢。”
萧长歌喉间一哽,她虽居于深宫,但对朝中事也有耳闻,她的父皇多疑,且喜猜忌,薛谢裴三大氏族,薛家倒台,高中探花的裴青被派往偏远的南城试守,眼下还留有往日风采的唯有谢家。
谢砚书面色不变,声若寒霜:“恕臣愚钝,难解公主话中之意。”
后萧长歌为齐贵妃入清音寺祈福四年,直至今秋才回宫。
定国公世子——谢砚书,看似潇洒风流,玩世不恭,可又是最为讲义气之人,若说与之比肩的裴青是文坛新星,可谢砚书却是文武双全。
见了这位公主。”
“微臣近来繁事缠身,公主若无要是所商,臣请......”
四年前皇帝为庆贺定国公却退西南蛮夷,因而在京郊马场邀众人骑射,萧长歌借着机会放下公主之尊,向谢砚书表明心意。
但谢砚书同别的女子连一句话都不愿讲,便是与她这公主相见也只是迫于君臣关系而应声作答。
萧长歌察觉出其异样,心中怒气越甚:“薛予宁现在可是叛贼之妹,你若是还对她有意,那便是同反贼无异了,况且薛予宁指不定早就死在荒郊野外了。谢砚书,你是想让整个定国公府为她陪葬吗?”
萧长歌将手中的玉石重重扣在石桌上,怒声而道。
可远在亭外的人却神色依旧,他长身玉立,挺拔的身姿在雪地里如孤鹤挺立,绯袍之下,显出的是一派清俊少年气。
“微臣叩见公主殿下。”
萧长歌心里是越看越气,四年前她将将及笄,母妃也着手为她物色驸马,可她却谁都看不上,只因她心中早就有一人闯入,至此在她心中常驻。
破月惊呼出声:“玉华公主?就是当年在马场的那位......”
谢砚书在听见这句话后,一直平波淡澜的心间倏然漾起一阵涟漪。
雪落宫墙,琉璃瓦上覆了一层又一层的白毯,似绒毛倾覆,将整座宫墙宛在了其中,晴光照耀,红墙映雪。宫墙边的亭台楼榭层叠相错,如同深浅交织的绣卷,若有似无的丝竹之声流出一道华韵,萦绕在宫墙内外。
谢砚书站在廊亭之下,伫立在冷风之中,偶有几点红梅上的雪点子披撒在他的绯袍之上。
“陪葬?狡兔死走狗烹,即便没有薛予宁,公主殿下以为我定国公府还能安然多久?”
唯有薛予宁......
“谢砚书!”
自打在一次宫宴上见过谢砚书后,萧长歌便非他不嫁,但谢砚书却对她无意。
可等来的却只有一句“微臣早已心有所属,还望公主殿下另觅良人。”
“谢砚书!本宫的心意难道你还不知晓吗?”
萧长歌被哽得半天难以开口,只见远处的青年在此向她福身,欲拂袖而去。
萧长歌嗔怒而言:“无事本宫就不得召见你了吗?”
永安苑
谢砚书自来此后便从未抬眼看过萧长歌,他弯身向萧长歌一揖:“不知公主殿下召见微臣可有何要紧之事?”
可这把刀迟早会落到谢家头上,谢砚书所言并无道理,即便没有薛予宁,定国公府此刻也是孤舟夜行。
可坊间皆传谢砚书同薛予宁是死对头,起初她也未将其当作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