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明国师 第745节(2/3)111  大明国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朱高燧闻言,莫名地想起了一个典故——赵匡胤雪夜访赵普。

所以,朱高燧还是冷静了下来。

门后,朱棣挥了挥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礼。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高燧此时竟是脱口而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朱棣闻言一怔,忽然想起他第一次去诏狱,便是听姜星火讲宋时故事。

暖风细雨中,朱棣下了马车。

因此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多,以姜星火和朱高

就算是大明国内有什么变动,自己手里有兵有地盘,离得位置还远,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会不会被拖入远征的泥潭。

他的脚步虽然坚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云端,难以触及实地。

“愣着干嘛?”朱棣看着朱高燧。

倾向

朱棣的焦虑并未掩饰,几乎就是肉眼可见的。

听闻皇帝来访,中门早已大开,朱棣却没什么心情,径直往里面走去。

科举、大明行政学校、国子监、小吏破格擢拔这些成为官员的途径,基本都被变法派所掌握了。

姜星火眼中闪过一丝明了:“如今北直隶还有大半年的延期时间,陛下所虑,可是储君之选?”

姜星火的府邸并不张扬,门前两株移来的古柏,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舒服。

“今日朕来,不为朝政,只为家事。”

随后朱棣挥退了倒茶的仆从,关起门来说话。

士绅阶层中固然有一部分顽固不化的,但其中识时务者,尤其是沿海府县的,在看到了商贸的巨大利益后,很多都嘴上说着反对变法,实际上却半遮半掩地开始从事贸易。

“知道了。”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稳而神情却带着几分疲惫,身后紧跟着三皇子朱高燧给他撑伞。

朱高燧松了口气,但朱棣旋即又说道:“你陪朕一起去趟国师家中。”

储君之选,这本该是皇室的喜事,却在他心中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

毕竟,田产收益虽然稳定,但跟堪称暴利的海外贸易还是比不了的。

朱高燧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京营三大营离开南京的这两年,整个帝国的繁琐政务和发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炽两个人负责的,而随着施政的过程以及思想界的变化,支持变法的新晋官员,已经成了新鲜血液中的主流。

朱棣点了点头,眉宇间透出一丝无奈:“朕诸子皆贤,却各有长短,难以抉择。”

“诸子皆贤”这句话,对他而言未尝没有诱惑力,可朱高燧还是拎得清的,如果没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么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争储的,因为他跟二哥一向亲近,若是大哥当了储君,他肯定没什么好下场国内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朱棣登基四年以来,虽然对内对外不乏动刀,称不上国泰民安,但如今随着大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样,但储君之选,却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不仅仅关乎皇室血脉延续到哪一支作为主脉,更关乎大明江山未来的安宁。

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伪装成“四民皆本”的“重商主义”思潮,也逐渐蔓延到了士绅阶层。

他知道,父皇此言,实则是在试探姜星火的态度。

燧没有想到父皇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时之间有些愣住,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躬身道:“父皇,儿臣顽劣,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绝无才能当此大任。”

朱棣叹了口气,他不再纠结于个人的偏爱与情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大明王朝的未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