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三章 梁祝(中)(2/4)111  和女鬼在北宋末年的日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哎?这不是李家娘子清明那回的一剪梅吗?”,“对啊,我也记得啊……就是那阙一剪梅。”

&esp;&esp;老太后乃前朝宰执向敏中之后,向家书香高门,族中子弟从小务习诗书典籍,所以对于诗词之道亦是极为熟稔,曾布就常赞向氏制词文工深厚,虽有阿谀之嫌,但也不会相差太多。此时这老太后读罢词阙后先是点头认可,待听过这词作来由后,亦是微微摇头,什么话都没说。

&esp;&esp;她们向旁边内侍宦官问来了词作的来由,无不是点头颔首的表示明白,原来是李家那小娘子为感其兄情事所作,虽有惋惜,但此等憾事在如今这年头也是屡见不鲜,再说女方是曾相公侄女,所以她们也不便插手。

&esp;&esp;从阁子的菱花窗棂条隙间望下去,梨台上明亮着烛辉的画布真是唯美极了,而且那柔和的光线从帷幕后透出来,也丝毫不让人觉得刺眼。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真是极好的意境呢。”

&esp;&esp;外头的人齐声哗然,原本黯淡无光的梨台帷幕背后居然慢慢的亮堂了起来,一张巨幅的画布从上而降,雪白的素涛中央只有两只宛似鲜活的蝴蝶在柔和的烛光里飞动,右首写着两个笔法瑰丽的瘦金“梁祝”,而左首则是赋了一首精巧的诗词,文人对于诗词最为敏感,在见画幕上推出诗词后,早已是在台下字正腔圆的吟诵起来了。

&esp;&esp;要开始了……

&esp;&esp;“不过这词可真是有意味。它日有闲,可定要唤那李家才女进宫来谈谈心。”几个妃嫔交口称赞。由于徽宗喜好诗文一道,所以她们这些嫔妃平时也经常舞文弄墨,对于诗词的好坏还是能鉴别的出来的。

&esp;&esp;这么精致的小词还是最为被闺中妇人喜欢。徽宗的嫔妃深处王宫后院,虽有听闻过李格非家出了个才女,但对于她的词作却是较少涉读,而如今在这种场合下听到。也是觉得无比新鲜的。

&esp;&esp;台下不少人还都是站着的,这个令人振奋的场面让不少人都忘了落座,而阁间里的那些朝廷大员们也都适时的停下了话头,把目光望出去看,去看那整个矾楼中唯一透着明光的梨台。

&esp;&esp;……

&esp;&esp;这时,忽然门外帘幕一阵碎响,驸马都尉王诜急急忙忙的跪迎进来,“陛下圣驾,恕臣来迟~~”他也是从旁余同僚那儿听闻今日之事,所以赶紧是跑来见驾。

&esp;&esp;词令很快就传到了南楼二层之上,有内侍高声在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esp;&esp;“哇——亮了亮了!”

&esp;&esp;徽宗这时候正极有兴趣的看那帷幕上的梁祝二字,那笔迹瘦劲的书体不正是自己极为推崇的瘦筋书法么?他笑了笑,正巧这时候自己这姑父过来,倒也是颇有兴致的又与他探讨那瘦筋书法,原本王诜还极为愉

&esp;&esp;士大夫们眼前均是一亮,从这清新绵长的音色中就可听出吹笛者的功力来,这绝对不是普通的乐妓能吹出来的音色,完全就像是鸟雀的叫声,拥有着能把人带到山间小林般的魔力。

&esp;&esp;“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esp;&esp;不过谁都没有想到,这第一个音符居然是从北楼出来的,那是一阵清越的竹笛声音,尤其是在这么寂静的空间内,这种清越完全褪去了俗世的尘埃,它变得更为空灵,变得更让人心动。

&esp;&esp;中书侍郎许将还借此打趣了番范纯礼,“此等才情着实难得,范右丞若是想得此孙媳,怕是得费番功夫了~~”话这么说出来,范纯礼也只能摇头而笑。京里早有风闻他范家有意与李家联姻,此时这首一剪梅摆出来,自然很快就让人联想到这方面去。

&esp;&esp;这立马就勾起了外阁里的几个宰执的兴趣。李家女娃的那首一剪梅他们也是有所耳闻,这闺怨词做到如此地步,怕也只有那娃娃了。

&esp;&esp;“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