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濮阳侯倒是安分。没有宫中宣召,一直待在军营里。如今上奏折,也在情理之中。
&esp;&esp;太子殿下身上还有伤,跪灵又最是消耗体力。可不能将太子殿下累垮了。
&esp;&esp;臣子们齐齐装聋作哑, 只当不知道。
&esp;&esp;……
&esp;&esp;这等掏心置腹的话,听的陆临心头一暖。
&esp;&esp;乔阁老也有此意,很快应了下来。
&esp;&esp;他悄然起身去了安静的偏殿,令人请岳父陆临过来商议此事:“……岳父,现在召濮阳侯进宫,是否合适?”
&esp;&esp;此次上奏折,也是为了全自己的颜面。做臣子的,总不能不来跪灵。
&esp;&esp;过了头七之后,乔阁老颤巍巍地对太子殿下进言:“停灵要七七四十九日。国朝政事总不能一直置之不理。无关紧要的,暂且不管。有些要紧的,总该处置一二。”
&esp;&esp;换在民间,头七一过就能下葬了。天子的丧礼,要七七四十九天。这么长的时间不理政事, 确实不妥。
&esp;&esp;满朝文武都来跪灵。他身为武将,又是永嘉帝嫡亲的表弟,总该来灵堂里磕头守灵。
&esp;&esp;李景略一思忖,低声道:“我得留在灵堂里。就请阁老和几位尚书排做两班, 轮流去看奏折。不要紧的,看着处置。十分重要的,再来禀报。”
&esp;&esp;李景白日跪灵, 到了晚上三更,就悄然回东宫。不到五更天就回灵堂。算起来,每天只合眼不到两个时辰。
&esp;&esp;隔日,兵部杨尚书就带了一份奏折进了灵堂,低声向太子殿下请示:“濮阳侯上了奏折,要进宫为皇上跪灵。”
&esp;&esp;濮阳侯红着眼进来了,在永嘉帝的棺木前跪下,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便扶棺恸哭:“皇上,臣来迟了啊!”
&esp;&esp;李景还没登基,不能用御印。令人拟旨,用了东宫印,宣召濮阳侯进宫跪灵。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笑几句,也就住了口。
&esp;&esp;李景轻呼一口气:“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还是问过岳父,心里更踏实些。”
&esp;&esp;一朝天子一朝臣。永嘉帝尸骨还未下葬, 臣子们已自动自发地视太子殿下为新帝,处处为太子殿下着想了。
&esp;&esp;百官都要跪灵, 天下大丧,所有国朝政事都暂且被搁下。各地呈上来的奏折, 堆积在一起,无人过问。
&esp;&esp;李景没有立刻应允。
&esp;&esp;濮阳侯只身进了灵堂。
&esp;&esp;陆临目光一闪,淡淡道:“濮阳侯要尽臣子的本分,殿下当然不能拦着。殿下放心,现在京城局势已定,濮阳侯翻不出风浪来。”
&esp;&esp;以濮阳侯为人,之前都没敢动弹,现在就不敢动了。
&esp;&esp;文武百官都在跪灵,每人都穿着白色孝衣,一眼看去,惨白一片。
&esp;&esp;进宫前,他的战马和兵器都被留在了宫门外。只带了四个亲兵进宫。这四个亲兵,同样手无寸铁,连文华殿的门都没进。
&esp;&esp;大魏疆土辽阔,百余个大大小小的郡县,每天都有一堆奏折。
&esp;&esp;翁婿两个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
&esp;&esp;一日后,穿着一身孝衣的濮阳侯进了宫。
&esp;&esp;他冲李景略一挑眉,低声道:“殿下放心吧!大局已定,没人能撼动殿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