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又有其它标准,如镇帅得一金包,提督便得两金包。巡抚得一金包,总督肯定要两金包。至于政府尚书、侍郎这一块,陆四规定尚书等同总督,侍郎等同巡抚。
&esp;&esp;现下云集西北的大军军建制便有八个,即第一军、第二军、第四军、第九军,以及第十一军,第十二军,暂编第一、第二两军,这八个主力军就有二十余万将士,此外还有行营直属诸兵,各地还有驻防兵及正在整编的西营降军,总兵力足有四十万,不计军饷单以这次年赏银计算,一次便需白银近三百万两。
&esp;&esp;至于普通士兵也有红包,但可发不了赏功钱了,陆四叫甘陕总督孟国柱同陕西巡抚张国柱、甘肃巡抚汪兆龄、宁夏巡抚赵忠义、青海巡抚辛思忠这几位西北封疆大吏各自出力,为辖境内的大顺官兵筹集年赏银。
&esp;&esp;军中镇帅以上将领发金包,标统以上发银包,以下一律铜包。
&esp;&esp;然而那是因为陆四前世这钱出土太少,大多沉于江中缘故,所以物以稀为贵。而现在,这西王赏功陆四手里还有好几筐。当然,金质的少,多是银质和铜质。
&esp;&esp;拿张献忠的赏功钱当大顺监国的红包派发,这也是独具一格的事了。不过大顺大西同宗同源,两家已融入一体,喜气之事也不在意那字面是西还是顺。
&esp;&esp;实际铸造赏功钱的前西营工部尚书王化龙便是现任大顺陕西布政使,据他说当初铸造赏功钱时,金银铜共铸约一万四千余枚。除已被张献忠赏发三千余枚外,余下万枚都落在了大顺手中。
&esp;&esp;好比青海那边有肥得流油的僧官,宁夏甘肃也有连根拔起的土武官,陕西境内有不少曾留有辫子的乡贤。
&esp;&esp;另外陆四也是有深意的,这西王赏功钱虽没有沉入江底,但是存世量也就万余枚,能够流传到后世的品相完好的估计也不会太多,因此只要收藏好,也是能给子孙留下的一笔财富。
&esp;&esp;文官方面,巡抚以上发金包,知州以上发银包,以下一律铜包。
&esp;&esp;监国一日未班师回京,西北便仍属战争状态,紧急法令之下,政权构架又未完善,一些虽不合朝廷体面,也不合法令的权宜之计总是难免。
&esp;&esp;毕竟,这是西北赏功。
&esp;&esp;毕竟,张献忠是将这赏功钱当作“勋章”发给有功将士,好比青天白日,铁十字什么的具有特别意义,不可能跟铜钱一样一铸就几十几百万的。
&esp;&esp;甘肃巡抚汪兆龄可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对于土豪劣绅和富户阶层,这位汪中丞早就磨刀霍霍。
&esp;&esp;陆四手里大概还有不到五千枚,其余的被他在武功赏给将士了。
&esp;&esp;摊算到四省头上,一省要筹七八十万两,陕西这边还罢了,毕竟仍有积蓄,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可就困难了,单以钱粮赋税想凑上银子难于登天,毕竟有些地方大顺还要免税三年。而且这新建三省实在是贫瘠,属于典型的地盘大,人口少。
&esp;&esp;此次监国红包发放对象仅限西北,至于其它各地暂不涉及。
&esp;&esp;初定,参军满两年以上者发年赏银十两,不满两年以上者发五两。原西军降卒一律以不满两年发年赏。平定西北军功升赏,则各有薄录记下,待年后由枢密院同兵部核定堪升封赏。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如何派发红包,陆四也是有标准的。
&esp;&esp;不过办法总是人想的。
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泉界大珍,不管是金质还是银质或铜质,一枚至少都值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