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满唐华彩 第39节(2/3)111  满唐华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王维似乎醉了,高举着酒杯,念起诗来。

&esp;&esp;“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esp;&esp;“崔节帅讳希逸,他到任河西之后,极力促成大唐与吐蕃会盟,终于在开元二十二年,两国以赤岭为界,结为舅甥之国。崔节帅与吐蕃将领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使双方百姓能于边境耕种、放牧。”

&esp;&esp;他听得懂王维想说什么——河陇的将士不容易,打着一场持续了上百年还看不到结果的战争。

&esp;&esp;薛白默然。

&esp;&esp;那被长安官场束缚住的壮阔又回到了武康成身上,他仿佛是才从大漠纵马而归,终于敢放声说话,敢任酒水洒在他的胡子与前襟。

&esp;&esp;没想到青海湖的一场大胜之后,主帅是如此惨淡的收场。

&esp;&esp;塞上岁月所带给他的豪情壮阔,难得地打破了他眼里的枯寂。

&esp;&esp;“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esp;&esp;“然后呢?”

&esp;&esp;“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esp;&esp;“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esp;&esp;“这么久。”

&esp;&esp;王维叹息了一声,又道:“他死后,遭圣人嫌恶,遭世人耻笑,但他这一生,战功彪炳于青海、信义重于泰山。他打仗,非为个人谋功业,而是实实在在想为戍边的将士、边塞的百姓,谋一份太平。”

&esp;&esp;“哈哈哈,‘萧关逢候骑’,世人都读摩诘先生的诗,却少有人知我武六就是那个候骑!‘都护在燕然’,就是在次年,崔节帅自凉州率众入敌界二千余里,于青海西大破敌寇,斩首二千余级!”

&esp;&esp;“开元二十六年,崔节帅离开了河陇,我也回了长安。没多久,他便病逝了。有人说,他梦到了一条白狗,惊疑而死。”

&esp;&esp;王维道:“河西、陇右常年须以十余万精兵戍守,而大唐府兵之制崩坏,募兵军费七倍于往昔不止。虽有几场大胜,西北边患,却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直到开元二十八年薨逝,她在吐蕃近三十年间,太平时节不过只有断断续续的十年,且这十年仅是没有大战而已,两国之间,小战始终不断。”

&esp;&esp;“陇头明月迥临关,

&esp;&esp;薛白才知道,原来整个开元盛世就一直在打仗。

&esp;&esp;他不了解这些事,没有多说,静待王维下文。

&esp;&esp;薛白摇头道:“不知。”

&esp;&esp;但笑着笑着,他眼神又逐渐寂寞下来。

&esp;&esp;隐隐地,还有抱怨圣人好大喜功之意。

&esp;&esp;“你知道,大唐与吐蕃战战和和,打了多少年了吗?”

&esp;&esp;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提着酒小心翼翼窥探王维宅邸的巡街使,他语气豪迈,气概不凡。

&esp;&esp;王维道:“若从高祖皇帝武德六年开始算,已有一百二十余年。若从吐谷浑之争算起,已有八十余年。”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王维说着,又饮了一杯酒,道:“两人都是重信义之人,为边境争了三年太平。没想到,一场大战还是不可避免,吐蕃西击小勃律国,圣人大怒,命崔节帅掩袭吐蕃,乞力徐并不设防,大败于青海湖。崔节帅虽大胜了吐蕃、战功彪炳,却时常为河陇形势忧虑,又自觉有愧于乞力徐。此事传到了圣人耳里,遂罢了崔节帅之职,迁为河南尹。”

&esp;&esp;王维也是饮尽杯中之酒,大笑不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