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章(2/2)111  跛公子的替嫁小夫郎[种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闻声, 沈柳皱了皱眉,问道:“是有啥不妥吗?”

是也不是, 抿了下稍有些发干的嘴唇, 沈柳开口道:“说是这家庄户卖牛, 阿娘叫我带妹子来瞧瞧。”

见俩人眼生, 阿婆耷眉瞧了好一会儿,伸手擦了把襜衣,出声问道:“两个小娃娃是来寻人的?”

好在前些日子说了买牛车的事儿,赵春梅便一直留意着,也叫吉婶帮忙看看,有没有谁家卖小牛犊,她也好去瞧上一眼。

上个月夫郎临盆,不料难产,折磨了两天一夜生下个小哥儿。

对娃儿不好

家中本就还有个小儿子,他又有隐疾, 爹娘都不上心,年过二五了, 好不容易说到户人家, 这才成亲,家里就马不停蹄分家, 叫他出去过。

俩人正是最难的时候,求着范大阿娘过来帮衬,就算不顾着儿子夫郎,可孙儿终归是自家的。

烛火轻轻晃动,饭菜的热气缓慢升腾。

听了这说辞,赵春梅觉得行,可买牛毕竟是大事儿,定得打听清楚了才好做决定。

外面围着篱笆墙,院子里头隔出了一块儿地,搭成了茅草屋,便该是牛棚。

谁料那婆子一瞧生了个小哥儿,连夜背上包袱就走了,还顺走了家中两根条瓜。

转眼已是半月,顾昀川过了试工的时日,与学生相熟后,越发得心应手。

镇子上买牛不多容易,要么谁家母牛生了小牛犊,长到大些会拿出来卖,要么就得上牛墟去买。

小牛犊是前年二月生的,养了一年多,正是膘肥体壮的时候。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是人间最好的光景。

这户人家汉子叫范大,说是少时跟着爹娘上山采菌子, 不小心踩空滚下山摔坏了,左手少一根指头,说话也不咋利索。

夫郎体亏得厉害,瞧郎中、喝草药,把家中攒下的不多银子花得所剩无几。

阿婆又深瞧了会儿沈柳, 叹息道:“看牛啊……哎。”

心坎上,沈柳脸上起燥,忙低下头喝了口汤。

日子流水似的过得很快,小雪节气后,眼见着天越来越冷,山风呼啸,霜雪将至。

俩人远远瞧见一排土房子,坐北朝南、三间连排。外层的泥坯剥落得斑斑驳驳,露出了底下碎石垒起的厚实墙基。

正想着,隔壁院子的大门“嘎吱”一声开了,出来位阿婆,手里端着个瓷碗,里头是两个红糖鸡蛋。

吉婶很放在心上,还叫郑松石也帮忙留心,这两天正有了信儿。

“哭哭哭!就知道哭!把我也一块儿哭死吧,也省得受这个活罪!”

牛墟多开在镇郊山脚,那里地势开阔,草木丰茂,牛羊都不缺吃食。就连农具也齐全,牛担、牛索应有尽有,只是距离颇有些远,坐马车赶路过去,少得一个多时辰,一来一回,整个白日都荒废了。

主人家本想着小牛再养个半载就成年了,正好赶上春种时犁地,只是家中夫郎生了小娃娃,手头不宽裕,这才想着把小牛拿出来卖的。

眼下还好,待入了九天寒地冻,怕是要闹病的,顾家人便张罗着去看看黄牛。

今儿个天好,不起风,日头还大,晒在身上暖洋洋的。

“命苦哟。”

沈柳和顾知禧吃过晌午饭便出门了,因着主人家不住在附近的街巷,俩人不多熟悉路,一路问过去,半个多时辰才到。

屋顶上铺着茅草,边缘用麻绳子捆着几根木条防风,该是有些年头了,草色都发了黑。

不多远的牛棚里传来吃草声,小牛打着清亮的鼻鸣, 哞哞地轻哼。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家里人都没啥经验,郑松石又忙着上工,便想着让两个孩子先去瞧瞧,若是觉得行,再寻个时辰,叫上郑家叔婶,一块儿过去谈谈价钱。

虽有些远却并不多偏僻,以往赶集时,还路过这地界。

粮铺的牛车装粮卸粮,有时候赶不及时,要在冷风里等上许久。

沈柳和顾知禧才走近些,就听见里头娃儿的哭闹声,不多会儿,一道尖厉的男声传了出来:“你那个娘瞧见生了个哥儿,月子都不来伺候,你更好,只管拿玉米糊糊凑合,孩子饿得成日里哭!”

镇子挨靠着山,天气变化得快。方才还日光灿灿,现下日头被层云遮住, 透不出多少天光。

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进是不进……都停下了步子。

阿婆年纪大些,本就好与人说道说道, 眼下沈柳问起来,话匣子一打开啥都往外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