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静得片刻,也不知是谁先开了头,原本尚在彳亍的人群陆陆续续拥向布告中提到的城郊北市。
“商事商治,”沧浪笃定地说,“仓廪要开,但粮种不能只作赈灾之用。高无咎想用商战挑起官民对立,进而阻碍子粒田改革,咱们要拦,只能选择迎战。”
月隐星沉,烈日东升,向着九州四海,痛快地倾下一捧夏。
“一些海商曾说要与我分利,我没答应,攒着攒着就成了人情。”瞧着沧浪的脸色愈发难看,封璘越说越小声,“至于今日之后应不应,我听先生的。”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沧浪瞥见压在他掌沿下的一堆碎瓷片,但没瞧着伤口,抽出帕子抛过去:“与其生这无谓的闲气,不如想想怎么解决眼下的困局。”
封璘沉吟有顷,说:“商战事宜,悉听先生决断。至于本钱,我来想办法。”
与城中商坊不同,北市紧邻城墙,没有店铺只有连绵回旋的各色板棚,雨天可拆晴天可撑,早年曾是应天府做农家交易的最大野市,后随商社崛起逐渐没落。
细想想,封璘觉得自己怪不是东西的。
“咔嚓”的声音极细极小,但落在严谟耳中不啻惊雷——他这句未经思索的话语冲撞了封璘,茶杯在掌中被捏得粉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殿下生气了。
流民甫一接近市门,便有官市吏员沿着人潮来路健步高喊:“粮货天天有!鱼贯进市!勿要推搡!进市者依次买货,经角门出,给后来者腾地,勿得逛市逗留!”
严谟说不清自己是怎么离开的别院。兖王的无名之怒险些令他五内俱焚,而蒙面文官的话则精准踩中他的痛脚,把一副镇定假相彻底蹂成萎靡的灰烬。他恍惚中回望一眼,白日间那熟悉的感觉卷土重来。
封璘接过,“先生已有谋算?”
烛烬落,埋低一腔私语。
“低价代赈,这样真的可行吗?”城楼上,严谟惴惴不安地攥紧两手,一张脸汗流不止。
沧浪整理着思路,条分缕析地说:“打赢这场仗的收益不只在于解决粮种之急,更要紧的是重创七大商社。外戚所以横行两朝经年不衰,除了朝堂上的经营,在野掌尽财货之便也是原因之一。你当高家这些年拿什么养的鬼头弥?七大商社就是他们在江南的掘金人!”
在场唯有沧浪不疾不徐,语气温和地说道:“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人当真有忧民之心,何须等到兖王的舆驾来,方才等不及要开仓呢?”
“多年未见,果然还是烂泥扶不上墙。”人走后,沧浪轻声喟叹。他想起了某些往事,心情陡然变得不愉快。
城门外早已摩肩接踵挤满了流民,人人眼光盯死在一纸布告上,显明的错愕化成此起彼伏的粗重喘息。以杨大智为首的锦衣卫分列两侧,严防爆发二次骚乱,居中的官市丞则满脸紧张地观察着人群的一举一动。
要知道,拿官粮作生意,上头认真追究下来,他这个地方长官难辞其咎。
封璘亦默然。
“你来?”沧浪诧然道:“光凭王府私库,只怕独力难支。”
封璘没敢说下去,因为他从先生眼里捕捉到一丝幽怨。想当初沧浪“沦落”得街头卖画,才给他换来了糖人,而他藏着几年的体己,到这会方肯吐露分毫。
水滴声砸破寂静,敲得慞惶中人一个激灵,转而被更大的不安吞没。
说到本钱,沧浪眸光倏黯:以猗顿氏为首的江南七大商社深耕多年,凿空金山还有银山。反观自己,全身最值钱的只有吊在脖子上的狼牙。
布告所言,今日北市大开,粮种农具六畜应有尽有,皆为上品,而价格只有不到平常的七成。
封璘用帕子缓慢地擦拭指尖,一壁回味沧浪适才所言,“依照先生谋划,此战决胜的关窍,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本钱以为支撑。”
沧浪袖中滑出竹扇,托在手里掂了掂,拇指推开扇面:“前期赈灾,包括郡主的十万两在内,流民手里多少都有点抚恤银。虽然买不起商社的贵价种,跌价三成的官府贮藏应当还负担得起。”
封璘捏拳握在唇边,难得不自在地咳了咳,“闵州清查贪墨那回,我曾请旨在夔川渡口开放口岸,允准民间商船出海贸易。这一两年夔川渡口业已壮大成夔川港,沿海借此发家的不少,与我也一直有往来,此番请他们相助应当不成问题。”
这时人堆里猛然传来一声喊:“罢了,官府行到这步也是不易,拿钱换粮天经地义,咱只不便宜了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