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对着李隆基躬身行礼道:“圣人谬赞了。”
但此时,他虽然名满长安洛阳,却仕途不顺,去年以前,都是半赋闲状态。为了重新出仕,不得不写诗给张九龄求官。
上元夜(上)
在宫廷中久经历练的李隆基,自然知道借盔甲是什么意思。于是将张九龄叫来,询问要不要废太子!
为种种迹象表明,张九龄自己所支持的太子李瑛,正在踏踏实实的准备……谋反。
李隆基感慨的看着王维,心中五味杂陈。
王维看着远处的大山,直接吟诵道。
因此,李沄极有可能是被人授意,故意去诬告太子李瑛的。或者说,就算李瑛想谋反,也不可能给这么大一个破绽让李沄抓到。
张九龄对着李隆基拱手谦逊说道。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堪称惊艳了时光!
自家妹妹玉真公主很倾心于王维,但是……有缘无份。王维此前之所以会从京官被贬地方,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李瑛向李隆基十三子李沄(后改名为李璬),借盔甲两千,但是李沄没给。他不但拒绝了,而且还将此事禀告给了李隆基。
“心忧国事……还是心忧太子呢?”
王维虽然一表人才,可现在精气神俱无,哪怕跟着天子出巡,也丝毫不见喜悦之情。
“雪景甚美,右相能不能作诗一首以娱情呢?”
张九龄当时却说,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他觉得这件事颇有蹊跷,因为李沄只是遥领平卢节度使,那些兵马也好,盔甲也好,都是在河北。他哪里去变两千盔甲呢?
李隆基没有搭理陷入呆滞的张九龄,而是指着眼前白雪皑皑的一座山峰,询问身边某个看上去没什么精神的中年文士道。
“好诗!”
七步成诗?现场创作?
李隆基鼓掌叫好,他这话可是发自内心,一点都不作假。作为天子,他也没有恭维王维的必要。
李沄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轮到他。论年长和羽翼,他远远不及李亨;论母亲受宠的程度,他又远远不如寿王李琩。
“确实是好诗,你不必谦逊。”
也就是说,李沄告发太子这件事,是确定的。但他是不是诬告,是不是被人授意玩这么一出“以假乱真”,则谁也不说不好。
两年前关中大旱,李隆基东巡洛阳,带着百官到洛阳来“吃饭”。当时的太子李瑛,办了一件不知道要如何去形容的事情。
很多糟心事,不是他想不做就可以不做的。如果把握不住机会,得罪的可不仅仅是李隆基,还有提携自己的张九龄!
“微臣心忧国事……实在是不知道要作怎样的诗才好。”
李隆基冷不丁的问了一句,让张九龄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
那么背后是谁在指使,其实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李隆基走到张九龄身边,指着远处冰雪覆盖的大山问道。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听说你诗作得不错。看这雄浑的终南山,你可有佳作啊?”
这是张九龄告诉他李隆基要携百官出游终南山后,王维提前两天写好的!他其实根本不想拿出来献给李隆基,可是他身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
那怎么可能,七步诗还要走七步呢,哪里可能如王维一般脱口而出?
对于这些,张九龄连想都不敢去想!
在方重勇前世的时候,王维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大诗人。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