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3章(2/2)111  luan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对于南洋华人的编民齐户。

“先在马尼拉试点,之前准备的那些画师现在也可以准备派上用场了……”

宋时早在迁回京师后就开始规模的在各地合适的修建钢厂,流水线的制作新型的各式火器,日夜不停,经过数年的改进,其产量早已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在配件的公差和组装方面,和刚开始的手工搓枪,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而一旦火器大规模流出,稍不注意擦枪走火,其混乱程度可以想象。

“地是承天载器,养民保生之物。南洋很大,人却很少,如今就连万里之外的西洋人都已经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以后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土地会被分割,但是世界只会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成一个整体。”

宋时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被卢雁回这老实巴交的话逗笑了:“好吧,其实我只是想,给南洋的华人分发护照,顺便将火器的禁制放开……”

而这样强大的力量一旦下放到了百姓的手中,那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自从宋时力行新政以后,整个大魏偏远之地不说,起码大城市之中,有衙门和巡检司巡逻,不说夜不闭户,起码路不拾遗是真的。

但是她不可能在南洋待的太久,距离太远,海路难行,长期与大魏的朝廷失去联系并不是一件好事,海东青再能飞,南洋终究不是它们惯待的地方。

一旦某项政策失常,引起民变,拥有火器的百姓和拥有农具刀剑的百姓,其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

“护照之事,早先已有争论,属下自然是支持的,但是这火器,能以小博大,五十步之外伤人肺腑,又不像弓箭一样不好隐藏……如果通行全国,那么各地的凶杀案一定会……”

但是走之前,她却必须先将南洋诸地安排好。

天才初定不久,人心还没有那么容易安定下来,这些东西一旦被土匪反贼获得,对于大魏的统治来说才是最大的麻烦……

兵者,凶器也。

“护照的发放原则,只要是华夏族裔,能听,会说汉语者即可,方言也是可以的。”考虑到有很多南下务农的百姓并不识字,并且处于南洋这种人种混居的地方,教育水平自然无法考虑,宋时没有苛求。

当初陈渔第一次南下南洋,第一是宣布大魏重新恢复朝贡制度,第二则是打探各地的消息,与散落在南洋各地的华商联系。最后才是辅助收复安南。

当然宋时明白卢雁回的未尽之语,这样超越时代的武器一旦大规模流出,最值得担心的并不仅仅是城市治安问题。

一是,以马尼拉为中心,完成护照发放机制与各地大魏使馆的建设,让大魏的势力再次辐射到南洋诸地。

为了完成朝廷安排的流放的指标,街上的流民和浪荡子一旦查出没有户籍,立即就会被扭送到边境之地,分田置家,。人凑不够的时候,钓鱼执法也是屡见不鲜。

卢雁回欲言又止,宋时示意她说。

“此是千年未有的大争之势,大魏人也一定会慢慢全部走出去,早先也有不少的华人早就去了南洋落地生根了,如今大魏以后会陆续在南洋各地建设港口,安置官员,管理商贸。而到了海外,如何辨别华人与土人,就是关键了。”

是对的。就像草原上,你虽然说自己是一意孤行,但是你的确做到了,以最小的代价,让蒙古诸部瓦解臣服,让边关起码二十年之内不再有战事……”

三则,越过吕宋,前往澳洲。

宋时望向海面:“是啊!但是这都是应有的代价。况且,换而言之,如果百姓家中人人有火器,遇上危险,还能有反抗之力,那不就安全多了?”

二则陈渔上一次还未完全建设好的南洋驿站建好,船只在海上,虽然自己会带一些补给,但是沿路都需要从各地采购,尤其是清水和食物。一路上的港口数量足以影响到一船人的生命安全。

下下一次季风回转之时,她就要回到大魏,她在大魏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发放给官吏的每把火统上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一旦火统丢失,那官员自然也要吃挂落,以此限制,大规模的火器流落民间。

宋时的目光落到了黑暗的山峦之上,这次的南下是她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现在龚敬身体还好,尚且能撑住前朝,自然能帮她抵挡住一些风雨。

甚至还在吏员考核之中都增加了火统练习的部分,如今随身携带一把火统已经成为了各式文人的爱好,也是身份的象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