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燕楚二地以及南越……傻子实在是太多了,其实其他地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所谓养寇自重,无外如是。
一些人脉广泛家世不俗的甚至可以掌握一郡之地的军政大权。
甚至倘若赵泗不是孙子而是儿子,赵泗反而是最有资格成为储君的那个人。
说白了,在地方上凭借家族几百年的经营闹出来点动静不是什么难事。
关内的风也终于吹向了关外,吹到了赵地。
平定公子歇以后,陈余仓促之间起事,赵地叛乱因此开始不断迸发。
因为真正的大军尚未到来,郡兵又多和本地贵胄又勾结,官府之内更是不缺贵族之人,所以整个赵地的局势略显被动。
萧何张苍等人还在赶往赵地的路上。
于是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欣欣向荣,未来会更好更美。
所以,道路通畅,钱粮充足的情况下,对于秦国来说,无非就是派大军一步一步的碾压过去罢了。
扶苏本来风评就很好,现在还有一个风评更甚的长孙赵泗。
所以……也就那样。
但是刘邦卢绾陈胜吴广四人本就在赵地。
一时之间,朝野之上,竟都是有关于赵泗的议论,直将赵泗夸的直逼圣人。
刘邦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送上了珍贵的助攻,而现在也到了他们收获回报的时候。
挥自己的才能继续上书立储之事。
到最后燕国本地贵胄哪怕亲自参与进去都无济于事,现在燕国虽然因为王贲的镇压仇恨情绪空前高涨,然而却只能节节败退。
而值得一提的是,驰道是独立的行政机构……
庶人智短,给点钱粮,让秦国地方陷入行政混乱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
而且赵泗的身世大白于天日和刘邦也脱不开关系,甚至于如果当时刘邦一念之差,自作主张,献上的并不是俘虏,而是赵国宗室的头颅……
于是赵泗的名气进一步攀升……
王贲到底是个狠人,在燕国杀王屠族,以震慑人心。
说是造反不如说是示威,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始皇帝收回迁王陵令。
关内的老秦人也自发的开始抱有了一定的期待。
于是刘邦凭借黑冰台的身份,据城而守。
这才是重头戏,正面战场上能赢才行。
欺负欺负郡兵算不得什么本事。
公子歇只是被推出来的意志表率,公子歇被捕不代表赵地就会安定。
当然,如果真的出现一个豪杰能够正面击溃秦国的平叛大军,让他们看到掀翻秦国的希望,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压下重注。
赵地凭黑冰台那三瓜俩枣肯定无法顾忌,但是守得一郡安宁对刘邦来说肯定是没问题的。
立储就在眼前,他们遵循始皇帝的意志不断的试探拉扯旁敲侧击。
一旁闲聊的陈胜吴广也向刘邦投向怪异的目光。
那赵泗的身世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会被埋没,甚至没有重见天日的可能。
然而事实上是燕国的叛乱在冬天之前就快被秦国的大军给碾平了。
“卢绾!卢绾!”
因为始皇帝的态度问题,所以这一次夸奖赵泗的奏折更多,赵泗的风评开始迅速拔高提升。
况且客观来说,贵族这个阶级是具备软弱性的。
这一次,扶苏的党羽是真的开始发力了。
“兄长这是作甚?”
倘若始皇帝收回迁王陵令,顷刻之间,所谓的叛乱自然而然就安定了。
于是人心自发的开始出现一些倾斜……
于是关中的人逐渐也认为赵泗是一个合格的皇室和继承人。
缺乏关键性线索,始皇帝认,但是宗室不认,一样是白瞎,哪能如同现在一般名正言顺?
钱粮军械源源不断自关中直接通过驰道运往前线。
接过信件的刘邦一把抱住了站在一旁的卢绾又跳又叫。
始皇帝之后,将是两代圣明之君,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
问题在于能不能挡住秦国的平叛兵力。
毕竟长公子是好人,长孙也是好人。
中下层的人只会根据风闻判断。
郡兵都是本地人,哪个贵胄不能忽悠一下本地的老百姓?
因此陈余以及一众草头王看起来声势很大……但是却迟迟不能动摇秦国在赵地的根本。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而这个时候始皇帝登基以后不断进行大基建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