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让外戚再次伟大 第26节(2/4)111  让外戚再次伟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何等地步。

只看一眼,崔鹤雍就晓得了不同之处:“这么多?”他当年解试结束,也读了同榜各道文章,但大抵只有这里一半左右。

“这也太少了。”崔鹤雍也捡自己所知畅言,“我那年入京省试,因老宅人少,恐缺东少西,于是便打算住承云楼。那里费用是贵些,难得离贡院进,且附近清净,温书静心两皆宜。我来得早,又没什么经验,结果到了才知整座楼都不接待除海西道以外的考生。因承云楼的老板便是海西道津州人士,那年海西道考生极多,恐家乡学子在外辛苦磨难,为报乡恩,他干脆只收食用,不收房钱,专款待家乡士子,一时传为美谈。只是苦了我临时找住处,还好兜里的银子不缺,没有颠簸也算顺利。”

崔鹤雍不住点头,他衙门上就有官吏儿子侄子沾亲带故考了试,结果却被卡在门外,怨言极多。

“是啊,这么简单的题,有些糊弄了。不过我想的是,各地的学政官吏水平不一,很难齐整,咱们京畿道这次来了个爱宏博多彩的,也不能保证下次不是个混日子的老油条。良莠不齐,这想来也不是科举的第一次。可这次科举为何烫手,却偏偏在一个巧合上。”

虽说如今官场面上不大讲门生故吏这套,但私下结交,仍看重此项。所以徐照白一路官运亨通,年纪轻轻稳居工部尚书之职,一来是他自己德才兼备玉振金声,二来是梅相门人如何不教人高看一眼?

崔鹤雍好奇道:“是哪里?”

“王尚书早在先帝在位的应光三年做过总撰出题官,对他而言,这份荣耀其实不大重要,他本已有汇贤阁学士头衔加身,锦上添花并无要义。可是这个位置对于只有个直学士头衔的徐尚书,却是他稳步朝前的一个台阶。”崔鹤雍在官场年头不长,却精于其道。

崔鹤雍翻捡一看,作为一次中第的科举种子选手,他非常清楚其中门道,仅看一眼便看得出题目难易和好坏。

“但梅相却没选自己的学生。”梁道玄接上方才的话,在表哥面前,他是不必收敛锋芒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看重。”

粗略一看,这两道各道入省试的人数都不下百人,大概都创了历史新高。

梁道玄不卖关子,苦笑摇头,翻出海西道解试文章前题目的那页,落款名目乃是海西道学事司提举闻伏都:“这位闻提举,好巧不巧,正是沧北东道沛州人士。”

“你的意思是……有人怀疑他故意给海西道的士子出题过难而刁难?”崔鹤雍哑然失笑

梁道玄捡出面前考题里的两本最厚的单册来:“在这呢。”

梁道玄的玩笑话并无轻重,崔鹤雍却有些奇怪:“这考题难易,总是运气使然,怨不得旁人,难道就因为这事那里的士子多加怨怼?”

“还有一处是海西道,此地富庶,经年累月鱼米滋养的学子,书院遍地皆是,颇有盛名,家家户户皆有诵读之声,听说那边女子及笄求亲若是大字不识,也难找婆家。这般学风阜盛之地,今年却来了个玉面判官出题,考生嗷嗷无告,欲哭无门。往年海西道是省试大户,道内不过五州五府,入省试的常有百余人,比岭北四道加起来人还多。可今年不过四十三人,这比京畿道的五十人还要更少。”

“今年有两处的考题,实在是罄竹‘难’书,一个就是咱们京畿道。这表哥已经看过了,想来也知晓,各家各户若有考生,发榜后哪里不是哀鸿遍野?见了题目都直摇头的。”

“如果只是看运气,难得一次,他们也没什么好怨怼的,偏偏此次我们两处题难于登天,却有两处解试题目简而人丰。”梁道玄夸张一叹,坐进椅子当中,“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从前如此,往后皆然。”

“今年各道出题,似乎有些争议。”这些消息都是梁道玄参加同榜小宴得知,因他是解元,又是国舅,旁人乐得分享些信息,不管是卖个人情,还是留下个好相处的印象,怎么都不亏。

“如果承云楼今年也这么干,那可省了不少成本。大概自我朝科考以来,这是海西道入省试人数最少的一届。”

这确实是崔鹤雍所不了解的了。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沧北东道和沧南道的题目,确实有些过于简单,无非是些套话便可应付的题目,看不出新巧,也答不出高低,多读多背,应付过来总归能中,这要是都没点到,那往后要怎么考才行?”

“可是,这届科举的题真的这么好出么?”梁道玄翻捡出一摞书册递给表哥,“大哥看看,这是弘文馆刊印的各道解试文章汇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