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宋市井人家 第119(2/3)111  大宋市井人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段行老也有吃食分赠给大家。是黄雀鲊。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为更多家道观供货,才能实现化批量化生产,靠着边际成本递减获得利益最大化。

她拿起食盒,往四邻走动,这地方偏僻,除了女道士观,还有旁的道观诸如延真观、佑神观、五岳观和法云寺、天清寺、小婆台寺这样的寺庙。

叶家中央后厨的生意爆火,几家寺庙道观纷纷来订货,后厨门口往往停了好几艘船,船舱吃水极深,里头运着的都是满满的果蔬。

汴京城里的贵人们惊讶发现,郊野这些女道士观、延真观、佑神观、五岳观、法云寺、天清寺、小婆台寺齐齐推出了新的饭食。

叶家酒楼这些日子接连有许多大新闻震撼众人:一是老板雇了共计快三十个厨娘。

段行老捏着上面的蒂把儿,吃了一口后称赞:“我家也常做糖蒸茄,偏你做的更好吃。”

牛奶茄直接切成六棱,用盐腌制沥干后,再将薄荷茴香砂糖醋浸泡,晒干再卤,反复卤制做成的糖蒸茄。

叶盏和玉姐儿每次来都会带些零嘴给大伙儿吃,人缘颇好,这次也不例外。

有食肆老板没口称赞:“也不知道行老家哪

叶盏便笑:“您谬赞了。”

而且各家寺庙之间的饭菜并没有因此就趋同,仍旧是百花齐放,各自保持了各家特色:这家做的素面仍旧是一绝,那家绵延了百年的素三丝滋味没变。

过程中叶盏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总算也是都一一成功研究了出来:将面筋包藕条做成小排、将杏鲍菇切成鲍鱼大小再切花刀来冒充鲍鱼、将干香菇反复碾碎打粉做成肉松。

吃起来淡淡的酒香,还有发酵过的红曲香气,咸香适中,并不腻味。

贵人们便放下心来,寺庙也放下心来:就怕不合胃口呢。

“好吃是好吃,但累啊。”后厨在心里暗暗吐槽。不过场面话还是要说,“现在做菜速度更快,滋味也更好吃。”

银钱也收了许多,平均每家寺庙道观能收五两银子的利润,算下来总数便是四十两银子,而且这些都是银钱现结,丝毫没有账期,妥妥的稳固现金流。

除了这些近处的寺庙,远些的寺庙们也听了消息,来跟叶盏谈生意,叶盏便酌情选了距离近些的几家:倒不是她不想赚钱,而是距离再远些果蔬无法保鲜。等过些日子她能在北边再建一个中央后厨,那时候再开拓远处的生意不急。

这下谁人不佩服叶盏?原本只是看她笑话,谁知她居然能在荆棘里蹚出一条道来,硬生生做出了一番成绩。

过了几天,叶盏兴冲冲宣布一个好消息:“以后我们中央后厨的菜除了供应女道士观还要再多供应八座寺庙道观。”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自然无法接受:“从前的斋饭就很好吃,何必要改?”

“是了,我跟他们的主持或主管都说好了,往后他们要招待贵人们宴饮便都由我们中央后厨来供菜。”叶盏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贵人们倒也给面子:“那便尝尝。”

二是老板建造了一座硕大的中央后厨。

随后就很是惊讶:上菜速度的确变快了,饭食水准没有下降反而水平还上升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寺庙里后厨将洗菜择菜的精力放在做菜上的缘故。

宓凤娘虽然不明白现代的管理理念,但脑子也好使:“也是,单是洗韭菜,就要择菜、打水、浸泡、淘洗二遍。可若是一人专门择菜、一人专门打水,一人专门浸泡。就省力得多。”中央后厨的意义便在于这里。

知事僧在旁边也解释:“只不过是由着外面的店家供菜罢了,其实还是炒制还是我们寺里自己做的。”当然要维护好衣食父母。

她早有预谋,想要将中央厨房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不止为叶家酒楼供货。

食饭行聚会。

三是老板一口气拿下了八家方外之地的订单,声称从此为这八家提供定制化的菜式。

收拾好的黄雀用酒擦干净后再用麦黄、红曲、盐、椒、葱丝调味,而后放入陶缸中,一层黄雀一层料,上面盖上竹盖篾片扦住,卤制入味后倒掉卤汁改用烈酒浸泡。

“什么?”宓凤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家女道士观就能赚大笔收益,不敢想再多八笔盈利是何等舒畅之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