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宋市井人家 第136(2/3)111  大宋市井人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街坊里有好笑的:“宓凤娘,你都能当官媒?”

玉姐儿不解:“卢小娘子是太尉之女,怎得还有人不愿意?”叶家和闵家结亲,她也要开始准备面对两家门楣之不同,难免忐忑,因此从自身顾虑出发自然而然很关注身世。

奈何对方家人一听儿子想娶个和离在家的女子时坚决不同意。

公孙是复姓,子弟辈出,因此公孙小郎君要提亲,先要迈过的是父母亲。

一来二去宓凤娘居然说动了这位老太君,自己作为男方家媒人上门去提亲。

“这有何难?”长公主毫不在乎,“升你做官媒便是。”

宓凤娘得了一笔极丰厚的报酬,大约能有十两银子,还提前预约了送亲仪式上的一些高收益职位,大为满意。

“她家是太尉,公孙也不是小官,人家是绵延了许多年的世家呢,最为重视门第。”宓凤娘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兴奋将袖子捋起,“这时候方显出老娘的手段。”

“小的正是媒婆,当然要尽犬马之力。”宓凤娘毫不谦虚,“只是小的不是官媒,只是中等媒婆,恐怕不好插手这官宦人家之事。”

大宋的官媒糅合了媒人、法律顾问、财产保全、名媛培训等多种功能,这个钱赚的也不容易。

老太君脸色和缓,哪个老太太不喜欢听人称赞自家大孙有福气?

这却简单,宓凤娘说动长公主牵线,先结识了公孙家的老太君:任凭是父是母,横竖都得听家里老太太的不是?

待问清楚前因后果后,叶家全家人咋舌,这官媒可不好当:男方家嫌弃女方再嫁之身,到底要怎么弥合?

卢家就好办了,两口子都愿意听小女儿的,听说卢家上门提亲,小女儿羞答答点了头,宓凤娘又巧舌如簧,便应下了这门亲事。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个宓凤娘,每日里都去公孙府上,陪老太君说话,今日聊本朝太后两嫁,明日问曲逆侯陈平是不是娶了五嫁的寡妇。



这么拼命?他家有底蕴,要钱有钱,要官场人脉有人脉,安安分分做个太平官不就行了,还要以命冒险?”

这回她往长公主府送东西待遇不同往常,自然有门房跟她寒暄,收了礼后过两天还有长公主唤她进去聊天解闷。

叶盏跟着家人去凑热闹,不由得怀疑后世南方一代的傩戏就是源自这里。往常勇武端庄的官员卫士们扮演着钟馗、门神、判官等神邸,一路从皇宫游行满城,直到南熏门外“埋祟”以示吉利。

原来那天长公主宴请的卢小娘子如今遇到了事,她在重阳登高时瞧中了一位公子,两人算是一见钟情,之后又诗文唱和,你来我往私下里情愫飞速升温。

除夕这天,大宋的禁中会上演傩戏,由皇城亲事官、诸班直这些官员小吏扮演上面具,穿着五彩衣裳,举着金枪龙旗,举行千人游行。

“本宫记得你是媒婆,不知这事你可相助?”长公主这样的贵人更信任自己认识的人,自然第一反应就是宓凤娘而不是随便请个官媒。

莫非是个官迷?那样妹妹就算嫁给他以后日子也免不得担惊受怕,玉姐儿暗暗下定决心,她可要好好看着妹妹。

年底宓凤娘也要做好自己的社交活动,早就将各色风干肉腊肠都装了礼盒往各家送:长公主府、杜家、江家等,如今又多了一个李家。

宓凤娘戴着官媒盖头,穿着紫褙子,在家人跟前炫耀:“这紫色可是独一份的,据说染料极为难得的。”

看着时机恰到便帮公孙小公子说话:“他要求娶和离再嫁的妇人,说明自身有个大造化的,说不定要有陈平那样出侯拜相的功绩。”

成为了官媒、女儿要嫁官宦子弟、二儿子有了编制,宓凤娘只觉这个年是过得真有盼头!

≈ot;大喜!大喜啊!≈ot;宓凤娘走路带风进了院子,满脸的笑比春风还盛,“你娘我如今是官媒了!”

宓凤娘头一偏,颇不服气:“当官媒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熟悉律法,要通晓人情,还要明白事理。”

宓凤娘还当长公主叫自己是要赏赐年前的礼物呢,谁知长公主见她就抱怨:“你平日里素得我意,如今倒是有事要寻你参详呢。”

长公主也满意:“本宫心头这桩事就算了了。”还给宓凤娘赏了两匣子锦缎做媒人礼。

还在老夫人跟前吹风:“这和离是大好事啊!说明前面那个男的消受不起这么大的福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