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esp;&esp;内侍如临大敌,捧了张巾帕呈上去,男人接过来挥挥手,示意唱报的官员继续,堂下个个缩头缩脑的官员这才咽了口唾沫。
下来。
&esp;&esp;“师父,”齐猛忘了眼身后,问姚月娥道:“契书的事怎么办?”
&esp;&esp;立于圈椅一侧的大理寺少卿叶夷简俯身,低声问了句,“封相可是有什么想问的?”
&esp;&esp;新帝爱刀,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本是投其所好的美事一桩,但坏就坏在这把刀声名显赫——不仅是一代铸刀大师的杰作,更是邻国东瀛的前朝皇家之物。
&esp;&esp;姚月娥摩挲着手里的白玉簪,离开封府的两年里,头一次念起送她东西的那位封家少爷。
&esp;&esp;一声几若不闻的咳嗽从上头传来。
&esp;&esp;对方都是久经官场,自然争相想在新帝面前一表忠心,于是大家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好物,寿礼不可谓不奢靡。
&esp;&esp;偏偏这闽南路的转运使急功近利,向新帝进献了一把名唤三日月宗的宝刀。
&esp;&esp;芝兰玉树、霁月光风的长相,剑眉凤目却不显锋利,只是那双黑且幽深的眸子闪着寒凉的光,让人相信那一身温润如玉、彬彬有礼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冷硬杀伐的性子。
&esp;&esp;她就不信了,这嘉禾县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整个州府衙门莫非还找不出一个不同流俗的官么?
&esp;&esp;这些从封府带出来的东西她虽不稀罕,但也不能白给陈方平。
&esp;&esp;早知出门在外这么费钱,当初就该多拿他……
&esp;&esp;但新朝初立,当务之急是稳固朝纲,对前朝真心归顺的官员,只要不过分逾矩,新帝对其都采取的是姑置勿问的态度。
&esp;&esp;上京,御史台。
&esp;&esp;可大家都忘了,新帝虽也出身官宦,其祖父却曾因历数前朝暴政而获罪。新帝束发之时,家道业已中落。故要说对这贪官污吏,永丰帝可说是恨之入骨亦不为过。
&esp;&esp;哦不,是多挣他一点了。
&esp;&esp;姚月娥喘着气,“查一查契书甲方和陈方平的关系,年后跟我去一趟州府衙门。”
&esp;&esp;一时间,众人屏息凝神,御史台正院里的雪似乎都下得更盛了些。
&esp;&esp;一名绿衣官员通报着查抄的财物,两列官员垂首而立,皆是一副低眉顺眼、如临大敌的姿态。
&esp;&esp;唱报声戛然,有些胆子小的官员跟着吓得哆嗦,肩上积雪就簌簌地落了一地。
&esp;&esp;半晌,那身着紫袍的男人才缓慢地抵了抵眉心,平淡吐出两个字,“巾子。”
&esp;&esp;叶夷简不动声色,思绪却回到月前的那次新帝贺寿。
&esp;&esp;“咳……”
&esp;&esp;第2章 杀神“她的东西你还留着?”
&esp;&esp;御史台正厅前的院子里,大箱小箱的东西铺了满地,有些放不下的干脆堆在一起,放眼望去,满目都是成堆的金银铜件。
&esp;&esp;春节依始,上京就接连下了好几日的大雪,丢棉扯絮的架势,将整个京师都裹了层银装。
&esp;&esp;天下初定,大昭建国不过一年,永丰帝有意怀柔,与前朝降附的官员一示亲近。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