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那婶子拿着荷叶,沉甸甸暖和和的糯米包油条,她连忙揣进怀里,又问,能不能给她写下来,她怕忘。
&esp;&esp;李春容也帮着包,一边眼尖地跟熟人打招呼。
&esp;&esp;赵云惜听着两人聊天,又撒了一把红糖,笑着道:“多放点,叫伢儿甜甜嘴,婶子下回还来买啊。”
&esp;&esp;出来做生意,也没带纸笔,想写字很难,赵云惜看了一圈,就摘了树叶,用细棍在上面写了王慧安三个字。
&esp;&esp;刘氏不稀罕她这仨瓜俩枣,但背后代表的意义非凡,她笑得合不拢嘴。
&esp;&esp;够买十斤白面了!
&esp;&esp;一把大钱,在手里沉甸甸的。
&esp;&esp;主要是有俩哥哥的帮忙,还有娘家的小毛驴,这些要是自己买,都是要成本的。
&esp;&esp;“娘不要,你自己收着,咱女人啊,兜里有钱腰板才硬。”
&esp;&esp;一桶糯米,一桶油条,两个时辰就卖完了,赵云惜松了口气。
&esp;&esp;“你是……张家台村的秀才娘?这是你家儿媳?这样漂亮能干?你真有福气。”
&esp;&esp;连忙收摊,带着众人回赵家台了。
&esp;&esp;李春容乐呵呵道:“是我,你是王家的嫂子吧。”
&esp;&esp;她这
&esp;&esp;“卖得怪好?”她问。
&esp;&esp;一个围观的老婶子对上李春容的眼神,迟疑片刻,有些不敢认,在他们看来,秀才娘和秀才娘子那都是贵人了。
&esp;&esp;说着连忙又放了两个铜板进钱盒。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那妇人黝黑的一张脸,瘦得眼窝深陷,倒透出几分精明来,听她说话就赶紧道:“那你帮我们家小妞妞也起个名,还大丫大丫地混叫着。”
&esp;&esp;赵云惜心里一暖,这都是给家里小子起名,还是头一个给家里姑娘起,她认真思考片刻,笑着道:“叫慧安如何?聪慧平安的意思。”
&esp;&esp;几人进了内室,她将钱全部递给刘氏,抿着唇笑:“娘,女儿赚得第一笔钱,都给您。”
&esp;&esp;还没到家,刘氏就已经迎出来了,见带去的木桶都空空如也,大家脸上带笑,心里就有数了。
&esp;&esp;他们天不亮就起来发面、蒸米,硬是折腾到现在,跟之前估算的差不多,一桶糯米能包六十个,两个产品能赚三文钱,下来就是九十文,但实际操作中,送料的,抹零的,最后得了八十五文。
&esp;&esp;“好姑娘,祝你大卖!”那婶子顿时笑得满脸开花,还想再问,已经被后面排队的人不耐烦地催。
&esp;&esp;“多亏了娘。”她一叠声地夸。
&esp;&esp;明天还去出摊,可以多做一桶,她观察过,市集要到晌午过完才散,她备二十斤糯米有点少了。
&esp;&esp;赵云惜心有戚戚然地点头,她也是这么想的。
心,糯米包油条挺好卖的。”
&esp;&esp;她看了,都是买上十个铜板才给起名,她就买一个甜的糯米包油条,肯定是不够的。
&esp;&esp;赵云惜点头,做生意比她想象中要容易一点,只要你摊子摆出来,就有人上门。
&esp;&esp;李春容有些不好意思,快出县城的时候,特意买了四色礼让儿媳带上,这才带着孙子回家。
&esp;&esp;这糯米和油条都攒肚耐饿,滋味又好,甜咸口都照顾到了,再加上这帮忙起名的噱头,围了一圈人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