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唐天将军 第10节(2/3)111  大唐天将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亲眼所见,又应此时的景色,他不敢相信,这是李瑄所作。

&esp;&esp;闻名不如见面,他一改心中印象,对李瑄另眼相看。

&esp;&esp;“从小未认真练字,见笑了。在王补阙面前,我实属班门弄斧。”李瑄谦逊地说道。

&esp;&esp;王维立刻请李瑄将之前的诗读出来。

&esp;&esp;交一个诗人朋友,在不了解诗人的情况下,定要询问这一点,了解风格。

&esp;&esp;酒馆茶肆青楼,一经名作问世,必然会受文人光顾,日进斗金。

&esp;&esp;茶肆的管店博士,立刻请文人重书李瑄的诗作,挂于大堂之中。

&esp;&esp;管店承诺李瑄和王维,茶点皆免,以谢名作诞生。

&esp;&esp;“以前写过几首,不过都一些信笔涂鸦之作。”

&esp;&esp;“王补阙在十七岁时,就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惊艳天下二十多年。我以后还要向王补阙虚心求教。”李瑄趁机向王维亲近,他由衷地钦佩王维的才华。

&esp;&esp;王维越听,脸上越凝重,他再请管店拿纸笔,要将这四首诗记下来,回去细细欣赏。

&esp;&esp;而王维听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夸赞,更是觉得李瑄是忘年知己。

&esp;&esp;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发扬者,所以画风受此影响。

&esp;&esp;他非吴道子那样,靠画为生的职业画师。所以画作随性,清新典雅,追求与禅宗相契合的“自然”景象。

&esp;&esp;李瑄谦逊地向王维回答。

&esp;&esp;又默读一番,文字简朴,表达平淡,王维赞不绝口。

&esp;&esp;“不知七郎是否还有其他佳作?”

&esp;&esp;“随时恭候七郎光临寒舍!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本想回赠,却一时无法想起可堪比较的诗文。容我回去后,仔细琢磨,再作画一副,赠予七郎,以谢七郎赠此佳作。”

&esp;&esp;李瑄将崔涂的《幽兰》,郑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杨万里的《小池》,四首后世佳作托出。

&esp;&esp;但李瑄的《早春赠王补阙》,被他们记下,不需多久,就可传遍长安。

&esp;&esp;李瑄心中暗喜。

&esp;&esp;周

&esp;&esp;前三首是借物言志,《小池》为清新惬意的小诗。

&esp;&esp;王维被李瑄的性情打动,不顾年龄差距,与李瑄交为友好。

&esp;&esp;短时间接触,王维就觉得李瑄为奇人。

&esp;&esp;文人们恨不能与王维同席。

&esp;&esp;“只用小雨和草色,就能传神者,世间没有几人可以到达,七郎真谓天才。”

&esp;&esp;就这样,李瑄顺理成章地请王维上楼喝茶。

&esp;&esp;通常有“以诗歌识人”之说。

&esp;&esp;“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得王补阙画作,实属荣幸!”

&esp;&esp;可惜后世只有摹本,未有真迹流传。能被王维赠画,李瑄自然是喜不自胜。

&esp;&esp;他被后世誉为山水画的“南宗鼻祖”。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