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唐天将军 第22节(2/3)111  大唐天将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esp;&esp;当天晚上,李隆基令心腹宦官林招隐带着御膳珍馐来到左相府,奖励李适之的为国操劳。

&esp;&esp;现在吴兢在邺郡当太守。

&esp;&esp;有些遗憾!

&esp;&esp;李瑄听到李适之的话,摇头一笑。

&esp;&esp;曾经宰相张说为求吴兢改几个字,不惜下跪。但被吴兢毫不留情地拒绝。

&esp;&esp;“父亲谨记,不要学着魏征、宋璟一样,去犯颜直谏。顺着皇帝的意思即可。看看李林甫,多精明啊!”

内有巨大威望。

&esp;&esp;“好在圣人年事已高。”

&esp;&esp;不久前,王维亲自登门,赠予李瑄一幅《长安游春图》,并附诗一首,感谢李瑄的赠诗。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趁此时机,李适之请示李隆基,召吴兢、萧颖士等名吏入朝,李隆基欣然同意。

&esp;&esp;尧舜以载纪年,夸耀李隆基是堪比尧舜一样的千古圣君。

&esp;&esp;李适之叹息一声,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他也知道。

&esp;&esp;这个时代的词与宋代的词平仄押韵有区别。

&esp;&esp;这样的人,李林甫怎么敢留在朝堂?

&esp;&esp;当日,李瑄与王维畅饮,又连续几日在王维家中学习琵琶。

&esp;&esp;李瑄必须精通音律。

&esp;&esp;但贺知章在政治上属于大学者类型。行事明哲保身,李瑄能理解。

&esp;&esp;皇帝都经常过问吴兢的去向,但李林甫觉得吴兢不好控制,以吴兢年老为由不用。

&esp;&esp;他去拜访过李白两次,但李白一次不在家,一次在宫中。

&esp;&esp;被王维这样的大诗人赠诗赠画,李瑄喜不自胜。

&esp;&esp;昨日早朝,李适之正式向李隆基提出“改年为载”。

&esp;&esp;父子二人,现在无话不谈。向李适之请教一些问题后,李瑄回到自己的院落练字、学习。

&esp;&esp;李适之话里有话地说道,正堂只有他们父子二人,在外面说这样的话,定是大不敬。

&esp;&esp;虽然还不知金矿的规模,但消息传回长安,李隆基龙颜大悦,赏赐李适之锦千匹,金器三十件。

&esp;&esp;期间,李瑄还去拜访贺知章,与阅历丰富的贺知章交谈,李瑄受益匪浅。

&esp;&esp;之前只有李

&esp;&esp;同时,李瑄还向王维请教音律基础。

&esp;&esp;如此马屁,拍得李隆基赏心悦目,看李适之的眼神,顿时不一样了。

&esp;&esp;李适之上书加强考核郡守、县令的政令,选拔优异,惩处恶劣。李隆基更觉得李适之务实、能干。

&esp;&esp;转眼间,半个月过去……

&esp;&esp;李瑄看过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但对吴兢不熟悉,不愿多说。话锋一转,郑重地向李适之提醒。

&esp;&esp;“谏臣是要名留青史的。唉,现在圣人听不得不顺耳的话了。”

&esp;&esp;李隆基的命可长着呢,即便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依然能再活到将近八十岁。

&esp;&esp;几天前,李适之派遣至洛南县龙沙河的匠人,发现金矿。

&esp;&esp;因为李瑄将来要将“宋词”搬上来,需要根据曲调去填词。

&esp;&esp;立即让中书省起草召令,从天宝三年起,改年为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