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节(2/4)111  鹤唳长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方青晔眼底闪过惊色,立刻抬手,“世子请,薛姑娘请”

取针的功夫,姜离解释道:“老先生年事已高,疲累后现胸闷痛,眠差,心志欠佳,矢气多,脉弦细,其病症在于肝郁气滞,气滞津停血

“牧之”正是白衣男子之名,他闻声快步而出,十分有礼地对裴晏拱了拱手,“拜见世子”

此刻刚过卯时,书院内只有几盏风灯在檐下摇曳,四下杳无人迹。

正北面是巍峨的书院大讲堂,也做礼堂之用,西面长廊后是整整齐齐的八大间歇山顶重檐学斋,中庭内奇石草木葳蕤,东面同样前置长廊,长廊雕花白墙之后,是一座联排两层木砖混搭学舍,院舍再往东,是书院饭堂以及学子们沐浴浣衣之地,饭堂再往东,为书院斋夫与杂工们的住地,而夫子们和山长的住所,则要一路往北行至君子湖畔。

姜离心神一定,立刻近前请脉,便见鹤发鸡皮的方伯樘面颊瘦削,只着一件单衣,双眸紧闭躺在榻上,喉间隐有嗬嗬之声。

不等张伯应声,她又道:“其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细,应还有口干苦,食水少,眠欠佳,易醒多梦,易心烦之状。”

一行人沿着东长廊快步而行,透过雕花白墙看向东面,便见上下学子院舍房门皆是紧闭,待至长廊尽头,则是大讲堂与听泉轩中间的甬道,经甬道往东北方向走,先是夫子们居住的德音楼,再往北行,方为山长的文华阁。

姜离请脉完,一边检查方伯樘胸口与唇齿一边问:“张伯,老先生可是胸下片闷痛?每每于疲累后诱发,歇息后可缓解,近来半月,伴心悸,神疲乏力,偶有胃胀与反酸嗳气,矢气多,夜间偶有咳嗽?”

“牧之,鹤臣来了”

刚走到听泉轩,方青晔望着学舍二楼尽头的屋阁檐顶道:“昨日发现出事之后书院便已停课,下午派人下山之后,我们又搜了半日,但还是毫无踪迹,房门如今已经上锁,待会儿再带你去看”

张伯名怀礼,是跟随方伯樘多年的近侍,裴晏对他也十分敬重。

跟着方青晔入二门,微明的晨曦中,森严的学斋学舍映入了眼帘。

老者忍不住道:“老太爷近来染过一场风寒,这几日本就体虚,今日这事一出,一时悲痛焦灼便引得病发了,林先生和老奴会些医术,用了汤药也扎过针,但老先生还是醒不过来,没办法了才派人去麻烦世子,老先生意识不清之时,也在念世子的名字,实在是”

文华阁是一座两进小院,上房为方伯樘居所,左右两侧厢房皆为其茶室与书斋,天色微明,屋内尚是一片灯火通明。裴晏与姜离快步入内,便见一位鬓发灰白的老仆和一个青衣小童守在方伯樘病榻之前,又有一位年过而立的白衣男子站在榻尾,屋内药味弥漫,青衣小童眼眶通红。

姜离打眼望去,便见这男子眉目温润,面如冠玉,却十分陌生,并非从前在书院的夫子,裴晏点了点头,回身道:“这是薛姑娘,我请来给老师看诊,交给她吧。”

张伯忙去拿纸笔,便见姜离运笔如飞,很快写完新方递来,张伯拿在手中看过,又吩咐道:“穗儿,你快去叫阿平随你一同抓药。”

要。”

裴晏忙道:“张伯,您不必如此客气,这些是我应该做的,薛姑娘是长安城最好的医家,您放心便是。”

张伯听来眼瞳生亮,“姑娘说的不错,确是如此!”

姜离微微颔首,又道:“我先写新方,你们立刻去煎药。”

一旁老者和小童定定望着他,眼底忧心溢于言表。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院有药房以备不时之需,张穗儿应声,拿起一盏风灯快步而出。

裴晏几乎每年都会上山一次,自对路径再熟悉不过,姜离七年未归,楼舍布局虽无变化,但因园景不同,还是有种既熟悉又陌生之感。

姜离这时又道:“怀夕,针囊”

裴晏应是,过德音楼后,便到了文华阁之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