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节(2/4)111  天宇开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絮絮叨叨:“金连思也死了……她是国子监贡士,朕钦点的人才,谁敢杀她?!杀她之人,杀的是朕的脸面!”

太后正在闭目养神。她的右手拈着一串小叶紫檀佛珠,珠子被她的拇指一颗一颗地拨弄。凤辇距离皇帝的寝宫越来越近了,她仍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模样。

太后轻叹一声:“哀家最挂念的人是你啊,天底下哪个当娘的不心疼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你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多少次了,哀家想来看看你,又怕妨碍了你。你刚生病的那阵子,言官就递上了折子,恳求哀家垂帘听政,哀家从没答应过他们,也从没劝过你立储。”

皇帝不再是从前那个城府至深的皇帝。他甚至没用一点话术,直接把他的心声吐露了。

太后抬眼一瞧,门廊的横梁上悬挂着四盏黑纱灯笼。她越往里走,光线越昏沉。她闻到了一股熏香也无法遮掩的腥臭味,这座壮丽的寝宫就像是一处乱坟岗。

太后轻轻接住他的手掌,缓声道:“哀家不是告诉过你吗?你和哀家的母子情分,任何人都无法离间。你出生于昌武六年,从那时候起,哀家的心愿便是让你安安稳稳地坐在皇位上。”

卧房里并未点灯,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太后慢慢地走向了皇帝所在的床榻。她的护甲上镶嵌着一颗夜明珠,散发着一缕幽光,照出了重重叠叠的黑纱床帐。

皇帝的本名是“高阳令绪”。太后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绪儿”。在皇帝的印象中,自从他成年以后,太后再也没有唤过他的小名。

太后的气息仍然平稳:“绪儿,醒了吗?哀家来看你了。”

金连思死于非命,皇帝的脸面往哪儿搁?皇帝为此大发雷霆,责令御林军细查此事。御林军查了两三个月,半点消息都没传回来,这也在太

皇帝嘶哑地开口道:“孟道年死了,他向朕死谏,他这是在胁迫朕,天下人都在胁迫朕。”

金连思是京城金家的大小姐。今年三月,御林军内乱,金连思死在了叛军的乱刀之下。

太后略微提起裙摆,不慌不忙地坐到了床边。

太后无法审视皇帝的现状,形势因此变得更严峻,她的语气倒是比往常更柔和:“你还在病中,别太劳累了,千万要顾惜自己的身体。景运门外有一群文官聚众闹事,哀家替你处置了他们,现在没事了,你安心养病吧。”

纪长蘅扶着太后走下了凤辇。

床帐飘荡了一瞬,皇帝的左手伸了出来。他的指甲已经脱落了,溃烂的疮口里流出了脓血。

过了足足一刻钟,凤辇停在了皇帝寝宫的门口。

金连思通晓诗词歌赋,熟知策论律政,还写得一手好字,开创了一种名为“金体”的书法。皇帝很欣赏她的学识,钦点她为国子监贡士。她在国子监的成绩十分优异,许多读书人都猜测她会是今年的新科状元。

皇帝的声音很虚浮,给人一种疲乏虚弱之感,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他直白地说:“你也想催促朕立储。”

皇帝喃喃道:“朕害死了嘉元长公主。嘉元是你的女儿,你不可能不恨朕……”

皇帝的呼吸更粗重了:“朕杀了你派来的太监……”

皇帝却说:“朕坐在皇位上,群臣跪在地上,朕为他们施恩,他们不懂得回报……他们都在胁迫朕……”

太后往前走了一步,与床榻的距离仅有不到一尺:“太监只是一个奴才。奴才伺候得不妥帖,便是奴才犯了错,无论你如何处置他,那都是他应该领受的。你不能因为一个奴才就与哀家生了嫌隙。皇帝,你是哀家的亲骨肉,哀家大半辈子的心血都放在了你身上,谁能比得过你呢?”

太后坐在靠窗的那一侧。窗帘微微地飘荡着,透过一扇明净的琉璃窗,纪长蘅瞥见太后挽起的发髻,以及发髻上的锡杖形金簪。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太后仿佛没察觉似的,语气丝毫不变:“嘉元不是哀家抚养长大的,嘉元也没把哀家当做母亲。她勾结朝廷重臣,煽动禁军谋反,罪证确凿,必须按律严办。你饶了她的性命,将她软禁在皇宫之外,那是赏了她一份恩情。”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