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7节(2/3)111  天宇开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看,脚下的道路是青玉石砖铺成,如同一面镜子,光可鉴人。

东无在沧州闹事作乱,又勾结了敌国将领,与他们商定了割地赔款之约,此举触动了太后的底线。

她小心翼翼地问:“我们到了太后的仁寿宫吗?”

柴霏用眼神示意她闭嘴。她连一个字都不敢说了。

皇帝大概是以为自己的病快好了,便急着从太后的手中夺权。他紧盯着仁寿宫,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

孟竹舟一句话没讲完,又有一位名叫纪长蘅的女官出现了。

太后道:“孟小姐,到哀家的近前来,让哀家好好看看你。”

太后的语气很和蔼:“皇帝的孝心,哀家知道了。”

太后心里却在想,皇帝真是锋芒毕露。

即便如此,东无还是与太后结怨了。

太后往沧州调粮四十万石,及时补充沧州军需,又重新印刷邸报,重拾民众对朝廷的信心。

而今,纪长蘅的表情稍显生硬,这在仁寿宫就算是失态了。她连忙跪倒在地,向太后禀报道:“启禀娘娘,总管太监求见。”

东无在南方各省遍寻名医,耗尽了数百斤名贵药材,做出两瓶化脓止血的丹药。他把丹药送到太医院,

太后还未开口,孟竹舟已经全盘托出:“东无与朝廷官员、江南富商暗中勾结,私吞赈灾款数百万两,家父去世之前,搜集了大量证据,包括账册上百本、书信上百份,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纪长蘅如实回答:“奴婢说过了,总管太监还是要来看望您。据他所言,陛下十分记挂您的贵体安康,近来您为国事操劳,陛下也着实担忧,恐传不孝之名,陛下贵为一国之主,若是不孝顺太后,江山社稷如何稳固?”

道路两旁的古松郁郁葱葱,交叠的枝叶仿佛苍翠的华盖,绵延十里,场面恢宏又壮阔。

柴霏和孟竹舟立刻下跪,做了三拜九叩的大礼。

太后正坐在偏殿的一把紫檀木椅上。她靠着椅背,双手搭着软缎,神态平和而庄严,自然流露出一股极尊贵的气度。

太后没让她们起身,她们就一直跪在地上。

“总管太监”是皇帝的心腹。他贸然来访,必定是奉了皇帝的旨意。

她往前走了几步,又跪在太后的脚边:“承蒙太后娘娘关照,微臣感激不尽,现有一事,不敢不禀报,请您圣鉴。”

从始至终,太后没有问罪于东无。

此外,太后还委派军队,排查虞州的前朝余孽,防止叛贼乱党串通一气,动摇大梁朝的根基。

比起皇帝的反复无常,太后更注意东无的动向。

太后依旧淡然:“你没告诉他,哀家正在招待客人?”

她们在前亭等候了一个多时辰,太后才传召她们。从前亭到仁寿宫必须步行,又经过一刻钟的行走,她们终于迈入了仁寿宫的偏殿。

太后不曾薄待过东无,也没管过他在江南贪赃枉法的罪行。太后只是不允许他介入北方战场,把大梁朝的半壁江山拱手送人。

今日,孟竹舟突然进宫,皇帝肯定听到了风声。他派出总管太监,正是为了敲打太后,他的言辞之间,字字句句都是“孝顺”,分分明明没有一点孝顺的意思。

上个月的月末,太医院向皇帝进献了一种新药,皇帝服用之后,病情略有好转,胸部、腹部和臀部的脓疱结成了血痂,疼痛不再频繁发作,较之以往,皇帝的神智也清醒了不少。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们沿着宫道向前走,临到宫门的近旁,她才看见牌匾上的“前亭”二字,原来这一座壮丽殿堂只是仁寿宫的前亭。

孟竹舟道:“微臣遵命。”

孟竹舟的额头紧贴着地板,脑海里不断重复着杜兰泽教给她的话术。她双目紧闭,直到太后说了一声“起来吧”,她才缓缓地睁开眼睛。

这一点雕虫小技,逃不过太后的法眼。

纪长蘅办事妥当,深受太后喜爱。平日里,她总是一副平心静气的模样,行不回头,笑不露齿,从来不曾莽撞行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