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豪商 第173(1/3)  豪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银子还没到手呢,徐掌柜已觉烫手。

明月喝了口茶润喉,“你先别忙着推辞,我另有打算。头一个,咱们这回是跟朝廷做买卖,各处马虎不得,来日你往各地收丝,从桑园到农户,品质优劣需得额外把关,这就够你累的了。另外,年底各地的散户织工都要迁到杭州城外,这可不是什么轻快活儿,或许有的人不愿离家,单看怎么游说,或是另外再找合适的补上名额。我在城里走不开……”

这些活儿最琐碎最磨人,但偏偏最不敢马虎。

“我来!”徐掌柜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一定安排得妥妥当当!”

徐掌柜刚才不敢要一成半,就是怕这次多拿了,明月以为她贪心,以后再有好事就不叫她了。

一顿饱和顿顿饱,她还是分得清的。

可现在听明白了,不怕了!

累算什么,能挣钱就行!

“很好!就是这样,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只要有真本事,我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大家一起发大财!”该说的都说完了,明月重新看一遍册子,确认没有遗漏,叫人煮了一壶新茶端进来。

她亲自给薛掌柜和徐掌柜倒茶,率先举杯示意,“以茶代酒,愿来日财路亨通!”

薛掌柜和徐掌柜对视一眼,端茶起身,“愿来日,财路亨通!”

-----------------------

作者有话说:【注】“每天一匹半”的量还是保守来的,早在汉乐府中就有写道:“新人工织绨,故人工织素。织绨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其中“绨”和“素”都是织物名称,意思是新手一天织一匹,老手的话一天一匹多。

另外“孔雀东南飞”中女主角“三日断五匹”,日均织素167匹,可谓神速,后人怀疑有夸张成分。

宋代织造技术高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待到明清,织机和技术飞速发展,《嘉善县志》中有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

本文的经济和技术方面以北宋为蓝本,所以综合取中间吧!

明月仔细归拢,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大小粗细写下来:

大事共有两件,建织坊、买船。

这两件大事又可分为若干件小事:

要建织坊,先买地,之后才是盖房子,包括织坊、住处、伙房,专门染单色的小型染池等,仍可以找上回那些工匠,做得又快又好,匠人们也本分,从不多嘴多舌。

买地的事很快就有了答复。

明记染坊所处地段位于杭州城和下辖若干村落之间,距离哪边都不算很近,四周极其荒凉,暂时没有别的买家。

见苏小郎又来,管理荒地的蒋姓吏员欢喜坏了,恨不得一股脑都塞给他,边翻簿子边喋喋不休道:“非我硬塞,一早我说什么来着?你们东家非凡人也,少买不如多买,若早听我的,一口气配齐了,何至于这一趟趟的琐碎!倘或中间有谁买了去,又怎么说?”

苏小郎并不顺着往下说:“话虽如此,到底要花银子不是?慎重些总没错。”

东家的银子不是大风刮来的,平白无故买恁多荒山作甚!

蒋书吏素擅看人下菜碟,听这话便知他是个忠心的,当即打住话头,“说得也是。”

苏小郎亦领情,笑道:“不过您久在此间,想得自然比常人周到些,难得愿意指点,东家也是领情的。”

说着,又悄悄塞了块碎银子。

书吏没有品级,却掌握着实际权力,各路消息亦灵通,交好没有坏处。

蒋书吏很是受用,熟练袖起,半趴在书案上,勾勾手示意他附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