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嗡然。
这是两个王朝能“和”的根本。
至于商铺、作坊和屋宅的售卖,朝廷则不干涉,由卖家和买家自行洽谈出售。大宋有不少商会都聚到十九州,因为迁居北周的多是官宦之家,而官宦之家多是有田有铺有作坊的大户,或者手里拿着大商行、大商号或坊作的股份子,以前是想买人家也不卖的,如今真是天赐良机,还能趁机压下价——对方要急着出手,当然不能漫天索价。
这次迁居历时十个月,主要是迁居的家族要处置手中的田产、商铺、作坊和屋宅。
隔日,又经过崇政殿朝议后,丁起的奏言被采纳,召中书舍人起草国书。
就在签订后的两个多月后,即建炎十二年(光昭元年)二月初五,两国谈判使团终于在海州签约,历时长达一年两个月的河南十九州谈判终于尘埃落定,两国签订,又称。
因为这年是丁巳年,两国签署的这份国书又被史书称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丁起出列奏道:“互不侵犯当加一句,十年内互不侵犯。”
和者,相安也。
“昭和,昭和……”名可秀笑了起来,“果然是‘和’呀。”雷动定年号是大有深意的。
之后,从当年二月到十二月,北周官员和军队陆续从河南十九州撤出,有官员和将士的家族在十九州的,也要随同北迁。北周朝廷鼓励他们在燕山路、云中路、河套路安家定居,并出了许多优惠政策。
经过这场大迁移,十九州许多有名的商家和作坊背后都换了主人,其中得利最大的是东南和西川的商会,临安商盟就是头份子的得利者。当海州协定还没签订前,就早早派出了商事代表前往河南的几个繁盛大州驻下,与相关主家进行接洽,当海州协定签订后,所有商会闻风而动都涌往河南时,临安商盟的商事团代表们已经签下了厚厚一摞的意向书。当然其他有消息门路的大商会也跑得很快,但是,谁都没有临安商盟的行动来得快。
十一月十五日,两朝共同加盖国玺的国书出台,约为华夏兄弟之国,十年内互不侵犯,共御华夏外敌。
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能够很快签订,那是因为南北两军之前已经打了一场“礼
又曰:和者同也。
南宋朝廷由户部和司农寺出面,用合理的价格买下了这些田产,将交由宋廷接手后的州府县官员进行发卖处置,主要倾向无地和少地的农户,以贷款或抵押的方式购买。朝廷出面购买这些田地是为了防止大户之家购置,使富者越发有田,而贫者仍然无田。
这条糊弄谁呢,黄口小儿才信。从古至今,南北王朝可有共存永久的?迟早要有一个被灭国。
同华夏,共炎黄。
河南本地的一些商家也有眼光明睿,趁时而起的,借着这次转让购置大潮,一些大商户更上一层楼,成为当地行首或行老,一些中等商户也一跃成为大商家。总之,整个河南商业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而在这次洗牌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思维敏锐、积极进取的商家,这就推动了河南商事的发展,甚至在不久后,其商贸繁荣就超过了淮西和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