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分卷阅读806(2/2)111  凰涅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随着下达丧诏的驿卒一路路急驰高呼,天子薨逝的消息很快举国皆闻,地方各路官员和驻军都感到十分震惊,皇帝这可是英年早逝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京城和地方都在密切关注朝堂的动静。

宰执们忽略了太后垂帘之事,每日准时率领百官到福宁宫正殿拜祭皇帝梓宫嚎哭致哀,然后回公厅处理政事,处置地方呈上来的吊丧表,处置通奏司和进奏院上来的奏札、奏状,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除了满宫城的缟素和白幡外,与皇帝大行前没有什么两样。

韦太后每日在宫中哀恸持丧,也不敢生出这份心思。她从金国历尽艰辛回来,只想安安生生过完下半辈子,未料当皇帝的儿子竟然英年薨逝,哀痛之余,只盼朝廷早日定下储君——两个皇子无论谁当皇帝,她这个太皇太后都当得稳稳的,后半生安享荣华。她可不会没那般眼色跟宰执们别苗头,就算官家在世,都要在宰执底下憋气呢,她一个孤寡妇人,当了听政太后又如何,难道还能压过宰执们?还不如安分过日子。

议。胡安国、范宗尹垂下眼皮,心里都暗叹一声,皇帝一去,之前的种种打算都是白费力气了。范宗尹心中尤为沉重,他这个“孤臣”随着皇帝一去,可就真正的孤了!

朝外对此也有私议,前仁宗朝曹太后、哲宗朝高太后都曾因天子年幼垂帘听政,掌政期间都反对新政,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失败、神宗朝的元丰新政最后尽皆被废,与两位太后不支持变法大有关系,而建炎朝新政力度更大,两府很可能不愿意再出现一个垂帘太后阻挠新政——不论韦太后有没有曹、高二太后那样的魄力。

地方官员和驻军将领们唏嘘一会也就过去了,此时他们关心的是储君未立——两位皇子,会立谁?或者,立齐王?

京城各家报社的新闻探子们都使出百般本事打探内部消息,有专事打探三省消息的省探,有专门打探枢密院消息的枢探,有打探大内消息的内探,还有蹲守在长杭府衙外的衙探,等等。这阵子京城戒严,从朝天门通往皇宫的各关口都有御卫军和武安军把守,严禁不相干的人接近宫城,这给新闻探子们打听消息带来了极大困难,但零散的消息还是能够探得到。只是这是消息真假难知,却是不敢上报的,只在朝外私下流传。

按大宋故例,皇帝薨逝,储君未立,或储君年幼,可由太后垂帘听政,但两府宰执们谁都没提,而三省六部的朝臣们仿佛也都忘了这回事般,没人提垂帘之事。

***

不过,说起来,大宋皇帝很有几个英年早逝的:英宗皇帝的寿祚是三十六,神宗皇帝三十八,哲宗皇帝三十四。再回想,道宗皇帝也是寿年四十四就昏榻难醒,据说当年在杭州别宫时康王就日夜守榻不离,登基后也时常在道宗寝宫内的小榻值夜,莫非是从那时起损了身子?

已经赴任河南、山东并在去年上任前被皇帝召见的那些地方官员,包括在广西邕州守臣任上的李易,回想当初被皇帝召见时,听皇帝的声气似乎就有些中气不足,还有大胆偷觑过皇帝御颜的,回想起来皇帝的脸色似乎也是苍白模样——如今想来,应该从那时起就圣躬违和了。

“建炎天子发驾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