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进行的大宋诸路识字率普查中,安南路的识字率名列前五,仅在京府、两浙路、福建路、广东路之下。
朝廷以此措施吸引了不少进士前往海外任教,而今在安南路也采用了这个措施——头批就有四十多名进士申请派遣。
作者有话要说:文治才是王道啊~
这些大宋教谕们首先教学的对象不是官学中的学子,而是所属片区内各州学和县学的原越族
统算下来,包括交州官学在内,安南路共拥有六十所州学和六十五所县学,计一百二十五所官学,按地域归入东、南、西、北、中五大片区——每个片区圈定一所州学,作为大宋安南路首批复校的官学。
☆、文明之治(二)
而开初的很多政策,都是强制推行,不允许百姓反对。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儒家文明,而儒家文明的主体是王道。
陈如瑛认为,这是安南路十年治政都主要倾向教育的必然结果。
以前越国的所有官学都被安南行营征用,成为“大宋安南路×州官学”,以前的学官和夫子全部解职,学校停学。
其中,文化教育的成果是最为显著的。
当然,这与安南路人口基数少也有关系,毕竟只计入安南经略司直接辖治的州治区人口,溪峒自治区的人口暂不计入其中——即使如此,这个成果也是相当惊人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一批入安南的大宋进士有二十余人成为学官,分入到这五所官学中掌学政或教学,分配前先在交州州学接受短期培训,熟悉安南行营编定的,并培训当地民情、风俗等,考核合格者由安南路提举学事司颁发教谕上职证,然后才分遣到五所官学中任职。
新的学官和夫子全部由大宋进士担任——朝廷不缺进士。从建炎朝复科举起,每年科举名额都不少于四百,但空缺的官职总有被进士填满的时候,何况朝廷消减合并了不少官职,即使后来又恢复或开设新衙署,等候选官的进士也是越来越多了,包括进士科和制科的进士。那些没有得到选官的进士都进入太学或国子监的教谕科,学习如何做夫子,学成后会下放到各州的县学任教,或者派到海外华宋州、瑞宋州任教——作为去海外的补偿,朝廷会发放一笔颇为优厚的海外补贴,而且干满三年后可以申请回调。
曾经的交趾国,中央设有国子监,地方六十四州除了羁縻州外,其他五十九州都设州学,州下有县学,但多数规模极小。如今成了大宋的安南路,中央官学自是被废除,校舍成了交州州学的一部——设大学斋;原升龙府的府学也成为交州州学的一部——设小学斋和蒙学斋;升龙府辖下的五个县学,以及五十九州的州学、州治县的县学均成为安南路拥有的官学。
起感慨,回首望向身后的书架,目光停留在一个靠墙的大樟木箱上。那里面存放着一箱的报纸,从最初的到后面的,没有一期缺过。这些报纸从各种方面描绘展现了安南路的成长,合起来,也是一部“安南史”了。
在安南路成立后的六个月内,安南经略司在筹建中,由安南行营进行军管,很多策令都是在武力威慑下强制推行,教育策令就是其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