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些越族夫子接受“三百千”的教育后再来教学“三百千”,难度不高,毕竟只是蒙学课本,而且教学本都有详细注释,偏难字都有同音字标声韵,只要照本宣科,就不会出现误读误解的情况;想故意歪解也不容易,若被随时巡查的督学发现,不仅前途没了还要入罪,敢拿身家冒险的是少数。
当然,要择而用之,对大宋怀有仇恨之心的不能用,没有德行的不能用,学识不行的也不能用——考核的内容即大宋的“三百千”。
而推行“三百千”的意义不仅仅是推广
由于有在前面吸引火力,加之的修订争议不大,很快通过,颁印天下,原被诏止禁学,各私学和书肆中的旧均被回收。一部旧本可换两部新本,书商和私塾都没意见,学童可用旧书换新书也无损失,新版很快得到普及,民间旧本渐渐只能在收藏家的书阁中见到了。
卫希颜以“三百千”为始并非一时主意,早在打下华宋州后名可秀就定下了,经过华宋、瑞宋二州的施行、修改,已经比较成熟了,如今在安南路使用当然是驾轻就熟。
卫希颜为何要重新起用越族夫子?盖因安南路多达一百多所官学,要想在短期内全部配上大宋教谕不现实,而官学不可因缺夫子停学太久,此种景况下,起用越族夫子就很必要了。
儒生们为什么反对这么大呢?
因为姓氏代表了父系宗族。
“姓表征了起源于母系血统,氏则从父系而名。”名可秀这句话点破了儒生们反对女娲列入祖姓的根源,因为女娲氏是母系姓氏,这与宗族姓氏传承于父系是完全相悖的,当然不能接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因为反对之声过大,这使的编修还未付梓就已闹得沸沸扬扬。无论结局如何,对始作俑者的名可秀而言,目的已达成了一半,至少播下了一枚种子。
至于的编修则因儒生意见太大,争吵了大半年仍未获得政事堂通过,如今安南路官学用的,仍然是原版。
伏羲女娲,神农轩辕”。这是上古四氏,华夏族的四大始祖,伏羲氏和女娲氏都是燧人氏的分支,这两个氏族的男女首领联姻,始创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立家姓宗族之始;神农氏是指炎帝的氏族,轩辕氏则是黄帝的氏族。因炎黄二族分支、演化出来的姓氏即先秦百家姓氏。故,“伏羲女娲,神农轩辕”乃华夏姓氏的起源,放入之首有溯祖之意义。但列入女娲引起了很大争议,虽然将其列入上古三皇,乃华夏祖先之一,但儒生们很难接受将女子的氏列入百姓之首,在报纸上吵得天翻地覆,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最初,即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不是统称,而是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姓代表的是血统,统其祖考之所出。氏是姓的分支,别其子孙之所分(与代表氏族称号的氏不同),比如中的“齐”姓就是从“姜”姓分支出来的氏。而中超过九成的姓都是先秦时代的“氏”,并且多数是从“姜、姬、姞、姚、姒、妫、嬴、妘”这上古八姓中分支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