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不利于传教的地方,就在于信徒修行不是像僧人那般念经,而是修习道术或炼内丹,这让信众们怎么学呢?
“玉局观要在吐蕃广泛传道,就必须‘道’‘教’分离,区分内门和外门——内门修行,外门传道。这才是道教长远的方向。”卫希颜说道。
在卫希颜看来,术法和修真属于道教的“精英传承”,不是普通人可以修行的,只有炼养派的习武之道和养生之法可以普及,但这不是宗教信仰,道教作为宗教要想长远昌盛下去,必得分清内外层次,确切地说,是要分离“道”和“教”,内门传道,外门传教,而外门才是作为宗教存在。
她顿了顿,道:“符箓、占卜、风水术,这些道术是很好的敲门砖,只要灵验,就会很快积累起信众,比起讲经传道快得多——这是打开局面的优势。但是要想广泛、长远地传教下去,就要学习佛教的做法。佛教在世俗布道,传经讲故事,以佛经故事教喻世人,告诉信众只要诵经念佛偈,就能产生愿力,消灾解难。如果不灵,那是你不虔诚,或者孽报太多,更需要勤念佛经,勤上香,多做布施,消孽障,积累福报。这种念经而施的传道方法,道教要学。”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陈如瑛眼中闪过一道光芒,“老师是要变革道教?”
了“重术”的道教不可能广泛传承,后世没有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必然。
“变革嘛,道录院已经在做了。”卫希颜一向习惯行事之前,谋划在先,既然决定在吐蕃传教,各项准备事宜自然是要做在前头,推动道教的变革就是其中之重。
大宪元年,卫希颜以“道宗”身份,推动道教管理改革,在鸿胪寺设立释道事务司,将各部司道、佛二教的职属归统到释道事务司辖下,其中道录院仍然作为道士自身管理衙署,职能增加统为三大体系:一是道士制度、斋醮科仪、传教制度,促进道教活动规范化;二是天下宫观和
卫希颜的声音清冷而淡漠,“有没有前景,就要看玉局观的做法了。”
当前大宋的道教仍然以术法派为主,其中又以符箓派为首,如茅山宗、天师道、灵宝派。其次是炼养派,又称内丹派,以炼气修行为主,包括炼气修真和炼气修武:其中修真派都隐于深山大泽不出世,行走世间进行红尘历练的弟子也不会现于人前,如卫希颜这样的是特例;而广为人知的炼养派就是道教中的武宗,以炼气习武入道,如崆峒派、青城派。除此外,还有经义派,如上清派,经及多数皇家宫观,太乙宫、万寿宫、洞霄宫等,都是以打坐念经为修行之道。
道录院隶属鸿胪寺,管理道教事务,职司道职迁补、制定斋醮科仪、规定名山洞府活动、选拔道士管勾宫观、管理道冠帐籍等。与其他参与道教事务管理的尚书省祠部司,鸿胪寺寺务司及下属课利司、京城宫观提举司,太常寺神祠道释案不同,道录院的官员一般由道士出任,是道士进行自身管理的中央衙署。
“玉局观是天师道,符箓派……”陈如瑛已经看完卫希颜给的第二份资料,有关大慈寺和玉局观,她忖眉,抬眸,“依老师之言,道教进入吐蕃传教有同源优势,但以术为道的符箓派传教的长远前景不会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