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秋举以指挥棒在世界地图上划出夏国最新的疆域,“……东北自库赫鲁德山脉以南,均入夏国疆土。目前夏国占领的土地,相当于西赛尔柱帝国统治区的十五分之一。”
就在宋、辽、金三国协议签订的次月,即大宪二十四年二月,夏国与西塞尔柱帝国又发生大战,史称“南格罗斯战役”。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金国这时已经稳定了罗斯统治区的局势,见辽国内战,便插了一脚进来,从金山(阿尔泰山)东部统治区发兵,攻占乌山以西地域(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地区)。
经过不断扯皮争吵,至大宪二十四年正月十七,三方终于签订条约,约定:乌山以西归属金国,汪古部归属周国,包括其在阴山南北的汪古大王府辖地,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辽国则得到汪古部扩张后的“漠北”之地。
军情司收到的最新战报是,夏国已经占领整个法尔斯行省。
卫希颜目测了一下夏国的新疆域,按地图标尺计算,大约有十三四万平方公里的范围。
制订这种国际协议时,就体现出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了,谁实力强,谁就掌握制订规则的话语权。显然宋周两个华夏帝国联合的实力远非其他国家可比,何况“华制度量衡”也是最细最精确的,超过其他国家各自使用的度量衡,于是会议确定国际度量衡以华制度量衡为标准制定。华制度量衡是在大宪八年的南北会议上确立——宋周两国以前都是采用宋制度量衡,南宋建立的新度量衡也是以旧制为换算,北周采用没有问题,为了两国商贸往来的便利及地理航海造船等各方面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便利,协商后统一确立了华制度量衡。
此时汪古部在大辽联军的猛烈攻势下,已经敌不住了,一直往南退,便向大周帝国求援,说愿意归顺大周。
三万夏军与七万塞尔柱军队在格罗斯山脉东南部交战,连战七日,最终塞尔柱军队惨败,夏军攻入法尔斯行省的首府设拉子。
大周立即从大同府出兵一万“调停”,希望三方——辽国、汪古部、金国——坐下来谈一谈,动刀动枪的不好,和平解决争端嘛。
这个和谈当然是辽国最吃亏,白白送出去了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划分土地的面积单位是依照大宪二十二年、宋周辽金夏及东洋、南洋诸国在大宋东京城召开的世界度量衡会议上制订的的规定,其中长度的度量衡确立了公里、里、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制,面积的度量衡则对应是平方公里、平方里、平方米等。
此且不多说,但说辽国签订这个协议吃了声,却还是大有收获的——汪古部扩张后占有的“漠北”之地以前名义上属于辽国所有,现在尽数划归为辽国直辖,约摸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草原牧场,往北一直到贝加尔湖,辽国算是赚着了。
而西塞尔柱帝国的统治区不仅
精锐的武器可与之相比,但辽军精锐毕竟不占讨伐大军的多数——这就有得打了。
金国占了六百里的土地,认为可以见好就收了。辽军讨伐汪古部已经损失了几万人,如今还要应对金军的入侵,也觉得顾应不及。于是,应大周帝国的调停,都坐到桌边谈一谈了。